到公元5、6世纪时,大乘佛教内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这就是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瑜伽一词的梵文原意为“相应”,本来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佛教用来表示以调息、静虑而达到摄心修慧的宗教修行。无著、世亲创立的这一派因特别强调瑜伽修行方法,所以被称为“瑜伽行派”。
无著和世亲是兄弟。他们是5世纪时北印度犍陀罗人,属婆罗门种姓。他们先是在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世亲曾著有《俱舍论》一书,概括和阐述了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教义。后来,无著在中印度从瑜伽论师改信大乘教义,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大乘论著。
世亲大师唐卡
世亲大师世称多闻第一,图中他头戴班智达帽,身披袒右式袈裟,右肩覆搭衲衣边角,衣纹线条流畅,花卉纹饰精美。右手当胸结三宝印,左手持经书,半跏趺坐。两位弟子舒坐于榻前,以经书、法钵供养。
无著和世亲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有八部被认为与构成“瑜伽行派”的学说有密切关系。这八部著作在印度被归为一类,称为“无著八支”。据说因世亲的学说是受无著的启发,所以两家的重要著作都归之于无著名下。(www.xing528.com)
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就是极力论证世界万物是由“识”所变现。所谓“识”,这里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即人的思维、认识作用以及产生这种作用的“心”的特殊功能。瑜伽行派把人的“识”分为八种,这八种“识”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这六种识是人的感觉、思维作用和能力。第二类即第七“末那识”,这是联系前六识和第八识的桥梁。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在八识中最为重要。阿赖耶识内藏有能变现万物的潜在功能,这种潜在的功能被称为“种子”,所以第八识又被称为“藏识”。瑜伽行派学说认为:在八识中,前六识作用的对象,即是“种子”所变现。由此可见瑜伽行派所说的认识功能,是众生内在的认识,即前六识对第八“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子”的认识,因此这是一种自我认识,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由此,他们得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结论。
瑜伽行派根据“万法唯识”的道理,又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自性”解释一切认识现象。又用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四分”来进一步分析认识的职能和作用。他们把宇宙万有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概括为五大类,一百个要素,称为“五位百法”,从而进一步完成了佛教的名相分析系统。瑜伽行派在阐述和论证其思想体系的同时,发展了佛教逻辑“因明”学。
大约在南北朝时,瑜伽行派的思想学说逐渐传入中国。
无著菩萨修行图
无著菩萨大约生于公元4世纪左右,是世亲菩萨的亲哥哥。据说无著菩萨曾把自己关在鸡足山里苦修,但并没有见到弥勒菩萨出现,后来,弥勒菩萨终于在他的眼前现身,并带他到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