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而说不同的道理。由于听受佛法者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其理解也会产生差异,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最后导致了原始佛教的分裂。
印度佛教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原始佛教阶段,由于释迦牟尼刚刚去世,他的弟子大多亲聆过佛陀教导,所以在教义、在宗教修行方面以及教团共同生活习惯上大多遵循佛在世时的惯例,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歧逐渐出现了,并导致了原始佛教的分裂。
关于原始佛教分裂的原因,按照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僧众们在对待戒律问题上的引起的争执,最后导致了分裂。据说当时东方以毗舍离城为中心的跋耆族僧团,对某些传统的戒律产生了疑议,他们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做法,这些做法引起了西方波利族僧众们的不满。一名叫耶舍的比丘邀请了西方一些上座比丘到毗舍离集会,对毗舍离僧团一些违反传统戒律的做法进行裁定,最后判定包括比丘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件事不符合佛法。这次集会,参加的比丘有700人,所以被称为“七百结集”。这是佛教史上第二次结集,但这次结集审定的裁决并不为毗舍离僧团比丘所承认,他们另外召开了一个万人大会以示反对。这样,在佛教史上产生了第一次公开的分裂,由于“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为上座比丘,所以这一派就被称为“上座部”,而参加万人集会的这一派因人数众多而被称为“大众部”。
释迦牟尼坐像
释迦牟尼神情端庄,呈说法状。(www.xing528.com)
按北传佛教说法,原始佛教的分裂是由于对“阿罗汉”果位的不同看法而引起。“阿罗汉”是初期佛教徒修行所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修行达到“阿罗汉”果,就可断尽烦恼,解脱轮回。据说当时有一个名叫“大天”的比丘对“阿罗汉”果位的境界提出了五条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阿罗汉”仍然存在着无知、无明,还未断尽烦恼,并且还存在着生理上本能的欲望,等等。大天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教团极大的震动,但他的那些看法遭到教团内的长老比丘们的极力反对,由此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论争。论争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原始佛教的分裂,反对大天的长老比丘们形成了“上座部”,而支持大天一派的比丘则成为“大众部”。
泰国诗春寺阿查那大佛
诗春寺是泰国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寺庙,寺内的阿查那大佛高十多米,造型生动。
实际上原始佛教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佛教已在很多地区传播,而当时印度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势必反映到佛教内部。佛教内部各地僧团的比丘们受当地民族、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影响,对佛教的许多教义,特别是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佛教戒律产生不同看法,这是很自然的。这些不同看法加深了佛教内部本来就已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最后终于导致佛教僧团公开的分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