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望海潮·怀陈三立-赣水苍茫:江西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怀咏诗词集

望海潮·怀陈三立-赣水苍茫:江西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怀咏诗词集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名重一时。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同样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梦里挥剑杀倭敌: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庐山牯岭,日夕不宁,见时局艰危,忧形于色。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此后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望海潮·怀陈三立-赣水苍茫:江西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怀咏诗词集

97.望海潮·怀陈三立

才识通敏,不从八股,宝琛慧眼识金。风雨楚天,呕心沥血,求得半隅昌平。侧目碧天新。搅湘江巨浪,父子孤零。暮霭沉沉,昏灯相顾对谁吟?

空怀志气难鸣。叹苍穹寂阔,伤雁无音。耄耋牯岭,松涛静处,时时悸动忧心。梦里更无宁,呓语挥利剑,怒斩倭兵。一代诗翁品高洁,月照乾坤。

九江修水陈三立(1858—1937):字伯严、敬原,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九江修水县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他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1882)参加乡试,因深恶“八股文”,应试时,以自己平素擅长的散文体答卷,其卷在初选时曾遭摒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随父赴湖南任职。

力营一隅志不移:其父陈宝箴,先后任河北道、浙江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等职,一直没有真正一展宏图的机会。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其父见到圆明园火光,满腔悲愤,拍桌号啕。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陈宝箴再次痛哭:“无以为国矣。”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宝箴终于等来施展抱负的机会,被诏命为湖南巡抚。为助父实现抱负,陈三立放弃吏部主事之职,随父到湖南上任。陈氏父子希望“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他们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名重一时。

深灯孤影两父子:1898年,慈禧发动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陈宝箴因保荐六君子中的杨锐和刘光第而负“招引奸邪”之罪,被清廷革职。在湖南的改革被废,他们所有的政治努力尽付流水。与父罢归南昌后,在西山筑室而居。父子二人虽自放山水间,但“往往深灯孤影,父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宝箴在西山家中被慈禧秘密赐死,怀着巨大的家国隐痛,陈三立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开始了自己的诗人生涯。(www.xing528.com)

满腔热血甘为犁:定居金陵后,陈三立虽不问政治,但热忱社会事业。光绪二十九年,他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治征创办思益小学,让出住宅作课堂,招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学新兴课目;注重全面发展,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之先例。光绪三十一年初,与李有分等人创办铁路公司,筹建江西首条铁路南浔线,先后任协理、总理、名誉总理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又与汤寿潜发起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但因各种原因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奥区绝境寻自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民主共和政体,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与历代君主易姓的改朝换代不同。可陈三立没有选择拥护孙中山的革命路线,他始终未能摆脱封建意识的束缚,仍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打算。于是,他“遗世观化”,一方面从老庄哲学佛学中去寻找慰藉;另一方面幻想成为独步诗坛、“奥区绝境”的孤寂的“自在者”。

交流泰斗话不欺:1924年春,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接着来到杭州,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泰戈尔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互赠诗作。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同样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而陈三立却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则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成就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瀑流洗尘身世外:陈三立在杭州居住近三年,1926年底又寄寓上海。晚年还乡心切,对庐山尤为萦念。1929年秋,由次子陪同,终于登上庐山,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他年近80,写下许多诗篇,石印成册,名为《匡庐山居诗》。山居期间,蒋介石到牯岭避暑,派人登门联系欲见他。他说“我已是世外之人,有何可谈?不必来见吧。”蒋也不便勉强。但陈三立并非甘愿置身世外,1930年,他倡议重修《庐山志》,委托吴宗慈专主其事。编修过程中,主张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梦里挥剑杀倭敌: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庐山牯岭,日夕不宁,见时局艰危,忧形于色。一夕,梦中惊呼“杀日本人”!同年,国民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他不去。1933年其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他痛骂郑“背叛中华”。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愤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1936年,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当时中国的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他代表旧文学前往参加。但时已84岁高龄的他,最终没有成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当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三立,百般游说,他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此后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