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木兰花·怀闵贞
故郡豫章出孝子,痴念两亲凉泪湿。孤寂夜,梦中思,百里夜行追貌似。
怪笔有神出画意,人物似真身侧戏。尘间百态尽栩栩,心静耳边听画笛。
洪城南昌话闵贞(1730—?):字正斋,“扬州八怪”之一,江西南昌人。少年时侨寓汉口,曾一度到过京城,后长期寓居扬州。12岁时,痛失父母,他于是学画写真,追写父母遗容,悬挂致祭,人称“闵孝子”。他曾游历汉口、京师等地,后卖画于扬州。与其他“八怪”画家一样,他于花卉、梅竹、山水、人物无所不精,而尤长于写意人物和写真,笔意粗放,形神兼备,这在“扬州八怪”画家中绝无仅有。其画学明代吴伟,白描功力深厚,风格潇洒活泼,笔墨颇有巨然的风貌,很有魄力。传世作品有《蕉石图》《花卉图》等。
扬州八怪尽出尘: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扬州活跃着一批锐意革新的职业画家,他们的笔墨清新而富有生气,不仅在绘画风格上,与当时正统的画家有所不同,而且思想行为也常偏离当时的习俗。因此,人们以“怪”目之,被称为“扬州八怪”。对“八怪”所指,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八怪”并不局限于八位画家,可以归入其列的共有15位,其中既有扬州本地人,也有从外地来到扬州发展的画家。闵贞就是名列“扬州八怪”中的一位著名画家。
为祭父母苦学画:闵贞能在人物画上有较高成就,与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他幼年痛失父母,见到别人家悬挂父母遗像致祭,常为自己不能供奉双亲遗像而流泪。有人告诉他,写真画家有“追容之法”,即找到与逝者容貌相近的生者来画像。他因此刻苦学画,并多年寻找与父母相像的人,乡里人戏称他“闵呆子”。但其孝心和刻苦学画的恒心,令乡邻感动。一天,乡邻告诉他,发现一对老夫妇,与他父母很像,路过此地,往襄阳去了。他谢过乡邻,连忙起身疾行200里,脚上打起水泡,终于追上两位老人。老人为其孝心打动,跟他回家,他对之写真。画毕,乡邻都认为很像其双亲。从此,乡里称他为“闵孝子”。(www.xing528.com)
笔墨雄沉气韵深:闵贞有着很高的绘画艺术修养,其绘画是先从工笔入手,再发展为大笔写意,技法训练严格,基础坚实。他白描学宋代人物画大家李公麟,山水得巨然的江南山水神趣。后来又广泛吸收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等写意大家的粗放笔墨,形成了自己笔墨雄沉、神精气足的艺术风格。其人物画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日常生活场景描绘,各种题材在其笔下都能得心应手。其画中,有卖布头、馒头的小商贩,替人缝补的妇女,挑担负重的挑夫,杀猪宰羊的屠夫,还有唱猴儿戏、傀儡戏的各色人等。他用粗笔画的人物,笔墨奇纵,流利有动感,寥寥数笔,面貌神形兼备、真实生动;他的工细白描人物画,形体精确,动态自然,或悠闲静逸,或平实朴素,无纵横习气。
村姑采桑惟妙肖:《采桑图》是闵贞的一幅白描作品,画面上高大的桑树下,一位村姑踮起足尖,一边仰头目视着桑树的枝叶,一边高举篮筐挑竿采桑,落叶片片……村姑形象刻画得朴实无华,健康动人,有平中见奇,静中寓动的效果。人物全身竭力向上,形体伸展自然,眼与手的关系协调,“打”与“接”的动作连贯,表明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实基础。图中女子的衣纹富有表现力,繁复交叠,表现出绵质布料柔软的质地。女子健壮活泼的体态则由浓淡、粗细、顿折变化的线条加以准确的勾画。此外,以线塑型表现的衣纹与以浓墨皴擦点染的树石形成技法上的互补,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观灯戏蟾显天真:《八子观灯图》,刻画了八小孩拥聚一起围观花灯的情景,充分显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奇。构思立意精彩,笔墨富于变化,孩子形象神态各异,妙趣横生,渲染了节日观灯的热闹气氛。《戏蟾图》,取材民间传说,戏蟾者荷叶盖头,身披蓑衣,均以浓墨涂染,裤纹则淡墨勾勒;画面上,戏蟾者与蟾蜍四目相对,活泼、滑稽,富于人间情趣和戏剧性。南京博物院馆藏的《蕉石图》,充分利用水、墨二者的结合及浸渍变化,以饱含水分的笔触,写出山石俊秀之态及芭蕉的挺拔之状,洗练简阔,有神清气爽之感。
不屈权贵有坚骨:闵贞对人物画的创新作出了较大贡献,清末著名画家任渭长、任伯年、王一亭等,都受其人物画的启发和影响。闵贞长期生活在市井民间,是个有骨气的画家。早年在京城谋生时,有权贵自以为是,勒令他作画,他宁可受辱挨饿,也不肯落墨;但对贫贱之交,他却有求必应,毫不吝啬。
传世作品皆为珍:闵贞的名作很多,如《钟南进士图》《石上打枣图》《揽衣微步图》《傍石于云图》《五老携童图》等,各具特色,悉为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