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名人怀咏诗词集-赣水苍茫

江西名人怀咏诗词集-赣水苍茫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兼收南北曲之长,将“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并逐步取代其他各腔的地位,独霸曲坛的过程中,被誉为“鼻祖”“曲圣”的魏良辅,是一大群研究者、实践者的代表人物。悠长委婉恸柔处:魏良辅创新“水磨腔”——昆曲,“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梁将昆山腔进一步发扬光大,梁的《浣纱记》,更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使场上之曲,成为案头之文,被誉为“昆山派”。

江西名人怀咏诗词集-赣水苍茫

71.青玉案·怀魏良辅

情痴戏曲才高妙,善音律、精腔调。小楼十年孤月照,历经寒苦,另寻炉灶,水磨开新调。

暮年凄楚穷潦倒,双目失明肚难饱。曲里愁情知多少,《南词引正》,春秋数百,还见星光耀。

明代曲圣魏良辅:字师召(约1489—1566),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江西南昌新建县人,明代杰出的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鼻祖”之称。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他晚景凄凉,穷愁潦倒,以致双目失明,有人说他“瞽而慧”。也难怪,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民间曲师。然而,他毕竟是“昆山腔”演变成“昆曲”的一座分水岭,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那么引人注目。著有《曲律》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昆山老腔显粗俗:尽管家乡盛行“弋阳腔”,但魏良辅却厌鄙“弋阳腔”,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他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当时的太仓州,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镇繁荣,有歌场、舞台等场所,演出活动频繁。吴中一带(苏州府、昆山、太仓州等地),文人萃集,嗜曲者众,学曲品曲之风甚炽。“昆山腔”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较高、影响广泛的一种。老的“昆山腔”元末即已形成,多处于清唱或说唱阶段,腔调平直,尚欠韵味和意趣,而民间艺人的演唱,就更为粗俗了。

水磨新腔融南北:魏良辅有较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及歌喉,娴通音律,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如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以及北曲的中州调、冀州调等。他起初研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于是转研南曲,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为一体,既使南曲“收音纯细”,又令北曲“转无北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终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原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为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集于一堂,用于昆腔演唱的伴奏,并大获成功。(www.xing528.com)

十年磨砺成鼻祖:为了创新“水磨腔”,他闭门谢客,独自躲在古娄江畔的小楼上,穷讨古今乐律,十年不下楼。他为人谦虚,治学谨严,与友多切磋,求师必问善。但“曲圣”并非从天而降,其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远一点讲,他是站在黄番绰、顾阿瑛、顾坚等前人的肩膀上,攀上戏曲高峰的;从近一点讲,他得到了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大力支持、协助。在兼收南北曲之长,将“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并逐步取代其他各腔的地位,独霸曲坛的过程中,被誉为“鼻祖”“曲圣”的魏良辅,是一大群研究者、实践者的代表人物。

野塘戍卒恨见晚:张野塘,安徽寿州人,擅长北曲,是一个犯罪后被发配太仓的“戍卒”。一次,他听张唱曲,竟听了三天三夜,两人谈得非常投机,相见恨晚。那时,他已五十多了,比张野塘大八岁。他有一位貌美善歌的女儿,许多富贵人家争相求婚,他都不同意。后来,他把女儿许配给张野塘为妻。从此,张成了他创新“水磨腔”的得力助手。

云适度曲细雕珠:过云适,是太仓掌管户口籍账之事的小官,是一位善唱南曲的度曲家。魏良辅常以研究心得去请教过云适,每次度曲,过云适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多次反复,直到过认为满意方肯罢休。终于,他“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令人耳目一新。今人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说:“过氏对魏氏之创昆山腔,实居于指导地位,说不定魏之‘能谐声律’,也和过氏有关。”

悠长委婉恸柔处:魏良辅创新“水磨腔”——昆曲,“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无比委婉动听的乐曲,巧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的情感特征,许多难以表述的情感,水一般地在委婉悠长、顿挫抑扬中汩汩流注,打动着人们内心世界最柔美的感区。于是,天下翕然宗之。到了明朝万历(1573—1620)以后,昆曲更为盛行,昆曲剧目、昆剧班社、清唱团体大为增多,遍布大江南北,影响了很多地方剧种,一直到今天,仍习习相因。

曲律流传水不枯:魏良辅晚年,将学曲演唱的“心得札记”,整理成《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地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南北曲唱法的区别等,对初学者和从事昆腔研究的人,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学生中,数昆山人梁辰鱼最有成就。梁将昆山腔进一步发扬光大,梁的《浣纱记》,更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使场上之曲,成为案头之文,被誉为“昆山派”。昆山腔——昆曲——昆剧,梁辰鱼把后阶段发展的速度,推进得很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