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庐陵明月,赣江碧水苍茫。宗邦沦覆志不殇,依旧豪情万丈。
每饭思君难忘,气节词里留香。怒将剑骨立山冈,阅尽人间万象。
南宋庐陵刘辰翁:字会孟(1232—1297),号须溪,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辛词派中成就较大的爱国词人。幼丧父,家贫力学,23岁举于乡,景定元年(1260)补太学生,受知于国子祭酒江万里。景定三年进士,廷试对策时,其“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残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皆针对权奸贾似道而发,因而被置进士丙等,得耿直之名,还几乎为贾所害。他深知将不容于权要,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托词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5),任临安府学教授;后在江万里处任幕僚。1275年,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他辞而不赴;后授太学博士,因元兵进逼临安,未能成行。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他曾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甘居淡泊,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每饭不忘故国容:刘辰翁生逢宋、元易代之际。出生第三年,蒙古贵族统治者窝阔台,灭了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对南宋造成很大威胁,民族矛盾加剧,朝廷处境困难。加上皇帝昏庸,听任奸臣贾似道摆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江万里、陈宜中等,知其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相继荐官,他都固辞不就。宋亡后,隐居不仕,埋头著书;虽此,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其高风亮节,赢得时人及后世的推崇。和他同时的张孟浩赠诗:“首阳饿夫甘一死,叩马何曾罪辛巳。渊明头上漉酒巾,义熙以后为全人。”
气宇轩昂笔如剑:刘辰翁著述甚丰,但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上。他愤权奸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其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于宗邦沦覆之后,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这是对他为人和词作的正确评价。他尝刻一印章,文曰“三代人物”,这是他以古代高士自许的表现。在他的词中,凡属书甲子的词,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www.xing528.com)
飘零独在爱恨中:他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感怀时事的爱国词。南宋亡前,有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六州歌头·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以贾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腐败政治;全词冷嘲热讽,淋漓痛快,读后无限愤恨。他更多的爱国词写于宋亡后,结合“乱后飘零独在”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丙子送春》采用象征手法,用“春去”暗喻南宋灭亡。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两鬓白梅阅风浪:在《西江月·新秋写兴》中,把自己与普通人对照,借七夕来抒发寄寓故国之思:“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上片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但“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人间天上”也含讽意。用“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山河,如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截然相反,仿佛人们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下片直抒感受:由于怀念故国的“相思”,两鬓已如白梅。“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借梦来表达对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突出全文寄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腔赤血荡心胸:其《柳梢青》词:“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读之无不感到他的炙热情怀。这首词,倾吐了诗人对故都汴京的怀念;对身伏山中,家人离散,处境凄惨的回味;特别是对临安陷后,爱国志士逃往海上,仍奋力抗击,直至殉国的坚贞操持的钦敬之意!
遗民潜意常相伴:他的词作心态也非常复杂,难仅以爱国为论。抗节不仕、思念故国是他心态的主流。但这种爱国思想又是复杂、宽泛的;有时也是矛盾的。考其心态源流,除了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浸染外,还应与佛道思想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和佛道等思想的交融,形成了他的遗民精神,并在此支撑、伴随下,他度过了宋元交替这段非常时期。
创作批评相映红:其著作分两类,一是文学创作:门生王梦应称之为“韩欧后,惟先生卓然秦、汉巨笔”。所著《须溪集》有百卷,但在明代就很少见到。韩敬选订晚宋诸家之文,“尝以不得辰翁全集为恨”。今传《须溪集》十卷,系乾隆时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还有《须溪四景诗集》四卷。二是文学批评:他曾先编、批点自汉、唐迄宋代诸大家诗文。《四库全书》收录的有《评点班马异同》《评点王右丞集》《评点李长吉诗歌》和《放翁诗选后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