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怀咏诗词集: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赣水回忆

江西怀咏诗词集: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赣水回忆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帝召马廷鸾咨询朝政时,他提出“强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的对策。一次论对前,丁大全疑马廷鸾会弹劾自己,派党羽王持前往打探。马廷鸾与王是旧交,即将弹劾内容告之,王劝他要明哲保身。马廷鸾虽被罢官,但他忠君爱国,敢于与奸臣斗争的精神,得到朝野上下和广大百姓的敬重。马廷鸾多次上疏,请求组织力量,抵抗元军。

江西怀咏诗词集: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赣水回忆

49.鹊桥仙·怀马廷鸾

家徒四壁,饭牛而诵,磨砺终成大器。披肝沥胆面俗尘,毋畏惧、一身正气。

隐归故里,芋羹豆饭,林下水边弄笔。格言四句励来人,意切切、堪称精辟。

马廷鸾(1222—1289):字翔仲,号碧梧,江西乐平人,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政治家。南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历任池州教授、秘书省正字等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他为官清正,敢与奸斗,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受到百姓推崇,得到皇帝重视,因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自感无力挽救危亡的他在为相三年后,归隐故乡,潜心著书立说。著有《碧梧玩芳集》24卷、《语孟会编》、《楚辞补记》、《读庄笔记》等,在《四库全书总目》又录有其《六经传集》等书。元大德二年(1298),因病逝世,终年66岁。

家徒四壁才学佳:马廷鸾曾在《祭亡弟总干文》中道:父丧时“兄才九龄,弟甫四岁,我生七年……母抱群雏,家徒四壁”,家贫之状,溢渗字里行间。贤母节衣缩食,送其兄弟读私塾。虽然先生不收学费,但孤儿寡母,无人耕种,他只好“带经而锄,饭牛而诵”。苦读六年后,他参加县考,成绩斐然。三年后考中州学秀才,成为远近闻名、文才出众的青年学子,被聘为童子师。

盖世文章难与华:他在乐平万全书院任教时,每临宴席,就思念在家蔬素为餐、守贫度日的慈母,酒肉难咽。耿耿忧思,砺其奋发读书上进,不出数年,名扬饶、徽二州。当时,浮梁知县丁大全,想拉拢他,但他不与之深交。淳祐七年,他赴京应试,会试名列贡士第一,廷试第四。他文章盖世,忠贞爱国,理宗、度宗两朝圣旨、诏书,重要的馆阁文书,大都由他起草;理宗遗诏和度宗登位诏,都是他撰写拟定;南宋末年重要史稿《经武要略》也是由他主持编修。

敢论朝政谏对策: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丁大全勾结马天骐,向闫皇后献媚取宠,从萧山县尉,跃升朝廷重臣,与宦官董宋臣等结成帮派,驱赶了宰相董愧,当上了右丞相。朝中文武,敢怒不敢言。时有民谣:“闫马丁当,国家将亡。”皇帝召马廷鸾咨询朝政时,他提出“强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的对策。理宗对他非常赞赏,将他升为秘书省正字,因此名重天下。(www.xing528.com)

不畏权奸天下夸:皇帝常召他论对试策,议论国家大事。一次论对前,丁大全疑马廷鸾会弹劾自己,派党羽王持img55前往打探。马廷鸾与王是旧交,即将弹劾内容告之,王劝他要明哲保身。然他正言:“仕当报效朝廷,岂能畏而不尽责!”丁大全得知,命人在午门阻其上殿。第二天,又使同党朱熠诬告他,罢其官职;还串通董宋臣,派宫内卫士,前往马家,强索奏稿,予以烧毁。马廷鸾虽被罢官,但他忠君爱国,敢于与奸臣斗争的精神,得到朝野上下和广大百姓的敬重。

毋畏人言行端正:理宗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隐瞒元兵逼近鄂州这一紧急军情事件败露后,被弹劾流放,吴僭出任宰相。当时,丁大全虽已倒台,但董宋臣、朱熠之流却还握有实权。他上奏皇上,罢免了董宋臣等人。后来朝廷又打算起用董、朱等。他再次上书,说服了皇帝,没有再用那些奸佞之臣。上疏前,宰相吴僭曾致书,叫他不要再上奏此事,免得别人说是以公报私怨。他义正词严地表白:“这是从社稷利益出发,毋畏人言,毋避私嫌。”

四留格言今无瑕:马廷鸾自小饱尝贫穷之苦,为官后,艰苦朴素的本色不变。他要求子孙后代,诵记其格言:“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四留”格言,很有现实意义。而“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一言,告诫子孙要珍惜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内含朴素的环境保护主义思想。

勇退激流显睿智:理宗贾皇妃之弟——贾似道拜为右丞相后,与元勾结,卖国求荣。马廷鸾多次上疏,请求组织力量,抵抗元军。1274年,眼见南宋将亡,无力回天的他,辞官归里,过起了隐士生活。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他激流勇退,不失为明智之举。

豆饭芋羹诗酒花:归故里隐居后,他住的是茅屋。《和许膝啸韵》中说“奎文忽到茅檐下”,还有“因之酌茅茨,招唤西邻翁”等诗句。吃的是农家饭。《示程介夫》诗“豆饭芋羹才足欲,水边林下即心安”;还有“野摘堪供菜肚翁”,吃的是“豆饭芋羹”“菜饼”,过着简朴的农家生活。

马廷鸾热心于公益事业,出资兴学,创办乐平县慈湖书院,由其子马端临出任山长,免费教育子弟,坚信教育救国,为复国培养人才。他培养人的目标是:正直为民、敢于直言、“謇谔论邦国”的栋梁之材。终于造就出像马端临这样的大史学家、文学家。他以文会友、以诗会友,写诗填词,选韵唱和,苦中有乐,兴味盎然。他还多次捐资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受到家乡人民的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