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七律·怀朱熹
白鹿书院坐紫阳,讲学不倦志刚强。
山间树里鸣蝉远,院内台前诲语长。
弟子三千传道理,王朝两代奉庙堂。
心血汇著千百卷,尽是书山金凤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中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大家、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涉猎。一生讲学不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理学,时称“程朱学派”。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提倡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奉为正宗儒学,在思想领域居统治地位,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生平著作甚多,有《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文公文集》等。《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自幼学勤奋,立志做圣人:朱熹祖辈世代为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在地方上很有名望。他14岁时,父去世。便遵遗嘱,投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10岁时他就“厉志圣贤之学”,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他24岁时,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李侗,李赞扬他:“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他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www.xing528.com)
仕途步履正,做官行为清:朱熹为官正直,体察民情。1167年秋,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遍访崇安,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因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次年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他与知县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平息了饥民暴动。1181年8月,浙东发生饥荒,他受命前往,单车微服,察访民情。当发现当朝宰相王淮的亲戚、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钱粮,伪造官会”等诸种罪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连续六次上疏弹劾,终于逼迫王淮撤掉了唐仲友的官职。
理学图国治,侍讲正心诚: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虽不被当道者所理解,但他却表现了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162年,上书劝说孝宗以身作则,遵照儒家经典中的义理办事,“任贤使能,立纲纪,正风俗”,以期达到国富兵强,抗金雪耻的目的。虽受到孝宗赞许,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得施。宁宗时,他得到宰相赵汝愚推荐,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他多次向宁宗大谈“正心诚意”,要求皇帝身体力行。宁宗对他由反感到厌恶,仅在朝40日,就被撤职。1195年,他被指控犯有“十大罪”,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甚至有人上书请斩杀朱熹,使他终于受到“落职罢祠”(取消做官资格)的处分。当朝《伪学逆党籍》中,有59人列为“逆党”。以至门人故交常过其门而不敢入。但他却镇静自若,照常讲学不休,直至老死。
难得鹅湖会,论理各有声:在南宋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朱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朱熹的“理一元论”,把自然界所有都归结为“理”的体现,主张通过多读书,“泛观博览”去达到对“理”的认识。而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则主张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须“自存本心”“保吾心之良”,就可以达到对“理”的把握。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寺集会,讨论“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他们的分歧,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一生重教化,书院立规程: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曾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岳麓书院(长沙岳麓山),原为北宋初期朱洞所创建,皆为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1179年,他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并讲学授徒,宣扬道学,诲诱不倦。1194年,他重建了岳麓书院;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在我国的书院教育上,朱熹也是功绩卓著。
天光共云影,博学尽缤纷: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乐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诗词也写得很有特色,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