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七律·怀王安石
胸怀胆气惊朝政,跃马改革怒剑横。
立志新法抗天变,怡情古墨铸诗文。
丢官罢相逢二度,矫世更俗上万言。
越浪穿险归山水,列宁赞誉第一人。
贱术纵工难自献: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进士,曾任地方知县十多年。青年时代就抱有欲大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和“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的炽热情怀。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尽表矫世变俗之志向。熙宁二年(1069)为神宗擢用,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宰相,主持变法。在熙宁七年和九年两度罢相,后退居江宁(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有《临川集》。《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力行新法不畏艰:1067年,宋神宗不顾众臣反对,破格提拔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王安石大力实施新法,包括理财、整顿军备、加强社会治安、选拔政治人才等。因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之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正气凛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新法断续地推行了八年,收效显著,使北宋政局一度好转。但因司马光等人反对,变法受阻。1086年4月,当闻知新法被全部废止时,他十分惊愕、痛心。不久,这位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忧病而死,终年66岁。(www.xing528.com)
立言行文应有物:王安石少时好读书,至青年时代,文学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此后,在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里,并未放弃文学上的抱负,其文学成就同样卓然一世,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为实现政治理想,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以适用为本”;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其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修身治国品高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能在治国上作出卓著成绩的伟人,首先应“修身自好,节操清正”。在王安石身上,体现出了这种杰出政治家的优良品质。他一生以简朴为尚,虽身居高官,却一身清廉;他为人刚正,宁折不弯,从不屈附流俗,更不为权势所左右;他的学识、节操受到士大夫包括政敌们的普遍称赏,被誉为不溺于财利酒色,视富贵如浮云的“一世之伟人”(黄庭坚语)。正因具备了高尚的德操和人格精神,他才能在政治改革事业中,始终坚持正确立场,矫世变俗,毫不妥协,表现出改革家特有的大无畏精神。
常将锐笔对时政: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作品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独具风格。长篇洋洋洒洒、体大思精、横铺力沉,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全面分析北宋内外交困的政治形势,陈述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被梁启超推许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短篇则纡折缜密、刚劲犀利、味而不薄,如《答司马谏议书》,仅以数百字,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言简意赅,措词得体,足现他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以及为文“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的特色,对推动变法和巩固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坛佳话传千年:宋代古文三大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之间,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曾巩早年科举失利,其文章却得到欧阳修的赏识,曾巩入欧阳修门下,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曾巩与安石相识,还在这之前,18岁的曾巩首次赴京赶考时,与16岁的安石邂逅,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倾慕对方的才华,结下深厚友谊。曾虽科场不遂,却极力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欧阳修也赏识王安石的才华,对他极力荐拔,为其后登上高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曾巩的穿针引线,三位古文大家终得结识,这一段因缘,亦传为佳话。
多种文体皆老到:其小品文,脍炙人口,如《鲧说》《读孟尝君传》《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之新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如《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荆公诗体创新篇:王安石是宋代第一流的大诗人,其诗独树一帜,被称为“王荆公体”。其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大,现存有1500首,而且艺术水准高,很有特色。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罢相(1076)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前期诗歌,长于说理,倾向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替下层人民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