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董源:天仙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董源:天仙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其在南唐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一大流派。董源在后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董源:天仙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

18.天仙子·怀董源

南派山水称画祖,景物粲然怡养目。真山水墨韵江南,烟绕树,显幽路,远景秋岚皆胜处。

神秘千年《溪岸图》,蜿蜒涟溪凝山谷。笛声出画入心来,凭眺父,抱儿母,一派悠悠仙界赋。

董源(?—约962):字叔达,又称董元,五代南唐画家,江西进贤人,自称“江南人”,南唐时期“钟陵八大画家”之一,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因其在南唐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他善山水,兼工龙、牛、虎和人物。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现存世作品还有《潇湘》《龙宿郊民》及《洞天山堂》二轴等。

为仕清闲管茶园: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拥有大片的御用茶场和园林,由董源掌管,是为北苑副使。江南层层丘陵上,碧绿茂盛的茶树、水气迷蒙的烟云……这独秀的江南质朴之美,滋养了这位山水画家,他用水墨专写江南真山,开创了被今人称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保大年间,李璟在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他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保大五年元日大雪,李璟召群臣登楼摆宴赋诗,他和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

南北水墨竟翩跹:由于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两大画派。在北方,有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一大流派。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www.xing528.com)

两重山水皆放纵:董源的山水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伏、云雾显晦、溪桥渔浦的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他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皴笔表现山峦;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放纵活泼。

一代宗师尽芳妍: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而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董源又在诸公之上。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古画真伪各执见:《溪岸图》是否为董源所作,上世纪末曾引起一场国际大争论。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声称觅得了古画《溪岸图》,不多时他将画割爱给了张大千,张大千随身把玩三十年后,又转让给了身居海外的收藏家王季千。然而,由于两个大画家的曾经收藏,给此图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上世纪末,王季千也垂老九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群英荟萃,众说纷纭。结果是悬疑频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国绘画史。三种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千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

溪岸引君遁尘烟:《溪岸图》为绢本,图绘隐士的山居生活:两山谷间,溪水蜿蜒而下,汇成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竹篱茅屋,后院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悠闲,其夫人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自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犹是唐人风范。山石以淡墨勾、皴,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只在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中,依稀看到似此的山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