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江城子·怀陶侃
酷贫家境壁无钉,父亡冥,母贤明,封酢修书,从此正儿行。逆境自劳怀大志,闲运甓,待驰骋。
建功立业破阀门,性情真,品无尘,躬政安邦,长剑向天伸。一代传奇朝野赞,归梦断,异乡魂。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他在东晋从建立到稳定的过程中,颇有建树。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虽出身贫寒,但却能凭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且颇有政绩,实属不易。《晋书》《世说新语》等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关于他史家的争议也不少。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并著有文集二卷。都昌县人极重陶侃之人品,历代于城乡广筑庙宇以示纪念。
陶母身教育贤风:陶侃自幼家境贫寒,其父早亡,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贤如孟母,常常教导他待人要诚恳。一次,同郡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范逵的马无饲料,陶母揭开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剁抹喂马;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范逵十分感动。陶侃为官时,母亲常教他要尊民、爱民、亲民,事事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在水乡枞阳任县令期间,他常到鱼湖里察看渔民生产,渔民们爱戴陶县令,就送他一陶罐自家做的“鱼酢”。他将“鱼酢”捎给母亲,其母收到后,立即将陶罐封起来,并修书一封,责怪他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这一教导,对陶侃后来为官清廉,有很大影响。后人称这一段事为“封酢”,以称颂母贤子孝。
风雨无阻运甓翁:由范逵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时,曾率部随征西大将军王敦镇压杜弢起义,取胜后,任荆州刺史,镇守沌口。因王敦忌其声名,将他调至偏远的广州任刺史。广州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事务比较清闲,他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有人看见深感困惑,问他:“为何要这样干?”他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他从军十余年,功名卓著;却受王敦排挤,在广州一直呆了十年。后人因此称他为“运甓翁”。(www.xing528.com)
愤把赌具付江水:太宁二年(324),明帝讨伐王敦反叛得胜后,命陶侃复回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回到荆州,军政诸务,极其繁杂。他“勤于吏职,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他平日不饮酒,不赌博,发现身边的参佐人员有聚赌取乐、饮酒误事的,即命令把酒器、赌具沉于江中。并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性本惜物非吝虫:有一次,他外出游览,见一人手持一束未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他听了大怒“汝既不佃,而戏践人稻。”即“执而鞭之”。他身为大将军,却极其惜物。一次所部造船,他命将木屑、竹头收捡好,人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不久,大雪方晴,庭前泥泞路滑,他令将木屑布地,往来行人称便,众人始悟。永和三年(374),新任荆州刺史桓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有人想到陶侃生前堆积如山的竹头,便以竹头削钉装船,解决了军中一大难题,众人对他无不缅怀称赞。
荆州业绩谁堪比:治荆州时,他很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平定王敦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减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他支持羊祜、刘弘在荆州劝课农耕,发展生产,颇得民心。他“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此说虽有夸大,但在他驻守荆州期间,军纪严明,政务整肃,社会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当是事实。梅陶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将之比作曹操、诸葛亮,确有溢美。但以他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却也是极少见的。
他乡留骨阅霞红:咸和九年(334)六月,他在病中上表辞官,遣人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他在离开荆州任所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亲交专人保管,然后才登船赴长沙,“朝野以为美谈”。途中逝于樊溪,时年76岁。遵其遗嘱,葬于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