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征落脚点:第七次改变并展望未来

长征落脚点:第七次改变并展望未来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会议正式确定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这是中共中央关于长征落脚点的第七次改变。无论是毛泽东选择了陕北,或是最终确定陕北为长征的落脚点,不管怎样说,贾拓夫对毛泽东汇报了他所知道的陕北红军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漫无目的行走的红军,最后走向陕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长征落脚点:第七次改变并展望未来

1935年9月20日,由江西瑞金出发的8万人锐减到不到1万人的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南部宕昌的小镇哈达铺。毛泽东在一张7月份的《晋阳日报》上看到:“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5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

毛泽东立即把贾拓夫找来,详细询问和了解了陕西的情况。贾拓夫原是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1934年1月到中央苏区,参加了长征,是陕北苏区到中央苏区,又参加长征的唯一领导成员。在听了贾拓夫的情况介绍后,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

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在这里举行了常委会,讨论组织工作和红军的改编等问题,决定了整编方案。落实在俄界会议上作出组建陕甘支队的决定,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全支队8000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减少了指挥机关,减少了机关人员,充实了连队,增加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9月22日,中央在哈达铺一座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行动方针和红军整编问题的报告,向全军告知了北上陕北的目标。毛泽东首先回顾了长征的历程,他说:“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有飞机,蒋介石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胜利。”

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继续北上。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会议正式确定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这是中共中央关于长征落脚点的第七次改变。(www.xing528.com)

有人说贾拓夫是毛泽东走向陕北的向导。无论是毛泽东选择了陕北,或是最终确定陕北为长征的落脚点,不管怎样说,贾拓夫对毛泽东汇报了他所知道的陕北红军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漫无目的行走的红军,最后走向陕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在贾拓夫那里得知陕北“有几万红军”无疑是兴奋的,但也不难看出他的疲惫,红军从江西一路走来,艰难困苦不可想象,其中有围追堵截,有党内斗争,有食不果腹,还有疾病和伤亡,等等。

毛泽东领导这样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与一个叫勃沙特英国籍传教士曾经在贵州境内的镇远路遇,这名传教士被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后来,他在回忆录《神灵之手》中对红军有这样的描写:“这些人都戴着相同的帽子和佩戴着红色标志。帽子的顶很大,有点像西方赛马骑师帽。他们穿的衣服则很杂乱,简直一个人一个样。他们来自乡下的小村,衣服是随手弄来的而又根本不注意布料颜色,其中有蓝、灰、紫、绿、黄、黑色等。”“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顿饭,没一天有休息和星期日,只有连续作战和行军。我们开始连夜的急行军。前方有亮光或声响时,就绕道迂回;天黑看不见时,则随地在山坳内过夜。在那没有一点平地的崎岖山道上行走,真使人困苦不堪,不过我们学会了边走边睡,而有时天刚亮,我们又得出发。”

就是这样一支由农民组成的疲惫不堪不像军队的奇怪军队,为什么能战胜困难,创造人类的奇迹。勃沙特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写道:“许多报道,因抓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