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自己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由毛泽东、毛泽东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的表示以及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社会的规矩。
在毛泽东13岁时,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就是与父亲辩论时,引经据典,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和他辩论。毛泽东的父亲常责备他不孝和懒惰。毛泽东则引用经书上的话来和他相对,说做父亲的应该慈爱。至于说他懒惰,毛泽东的辩解是大人应较小孩子多做工作,而父亲的年纪既然比毛泽东大上三倍,就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毛泽东并且说,到了父亲那样大的时候,自己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这说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维护自己的真理,可能更合乎中国的国情,也可能让对方容易接受。
有“执政党”和“反对党”,自然就有不同的声音或是对抗。
毛泽东7岁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13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某处一个山谷里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是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这是在1937年的时候,毛泽东向美国记者斯诺口述了这件事情。毛泽东还说回家之后,出乎自己的意料,情形反而好了一点,父亲比较能体谅他了,塾师也较前来得温和。(www.xing528.com)
这是毛泽东一次成功的抗议,享受到抗议所收获的成果。面对“压迫”就应该有抗争,而且要靠自己抗争,所以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毛泽东对父亲最大的“忤逆不孝”是婚姻上的对抗。毛泽东14岁时,父亲按照封建陋习,给他包办娶了一个20岁的媳妇罗氏。但是毛泽东坚决拒绝,一直不承认这桩“婚事”。父亲虽然不满意,但也只是徒呼奈何。
现在看来,毛泽东对父亲的“叛逆”,并不是一般纲常伦理意义上的反叛,而是对父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压迫人甚至剥削人的不平等现象、观念的反叛和抗争,表现了少年毛泽东对一种平等、美好社会生活的朦胧的最初追求。
毛泽东在1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中来。在他们的面前,毛泽东与父亲发生了争执。父亲当众骂他,说他懒惰无用。这使毛泽东大发其火,继而离家。毛泽东的母亲在后面追他,劝他回去。父亲也追他,同时骂他,命令他回去。毛泽东走到一个池塘的边上,对他父亲威胁道,如果再逼近一点,便跳下去。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他的父亲一定要他赔不是,并且要磕头赔礼,毛泽东提出要求说,如果父亲同意答应不打他,他可以屈一膝下跪。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事”。从这一次事件中,毛泽东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他用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时,他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他怯懦屈服时,父亲打骂得就更厉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