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有身份的人去世后,朝廷(或门生)根据其生平事迹会给予一种或褒或贬的称号,称之为谥或谥号,借以达到“彰善恶,垂劝诫”的教化作用。“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也就是说,品行是自身的,给名号是别人的事,名号与生前行为相符。为此,朝廷制定了谥法,用以解释谥字的含义,规定相应的程序仪注。谥号的使用始于西周初期。到秦始皇的时候,他认为无须让后人评价先帝,废除了谥法。至西汉初,谥法又得到恢复。至唐宋以后,谥法日益繁复。
先秦君主谥号只有一字,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二字均是谥号。汉朝时,从汉惠帝以后多加了孝字,如人们比较熟悉的孝文帝刘恒,孝武帝刘彻等,简称汉文帝、汉武帝。自唐玄宗以后,谥号失去定制,谥号字数逐渐增多。至明清时,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用到21个字,清太祖努尔哈赤则用了25个字。增多的字无非歌功颂德、尽善尽美之类,已失去了谥号原本的意义。
有了谥号等于被谥的人又多了一个称呼。根据死者生前的德行,谥号分为褒、怜、贬三类。例如:
褒扬类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远服曰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怜悯类恭而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www.xing528.com)
在国遭忧曰愍
贬评类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扬曰炀
关于谥号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追谥一类是为开国皇帝,为先祖追谥,各朝皆然。一类是为历史上堪为楷模的圣人、英烈追谥。如孔子在西汉时谥为“褒成宣尼公”,唐代追谥为“文宣王”,由公尊为王。清代时曾追谥元末文天祥为“忠烈公”。
加谥孔子的“文宣王”,到了元代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改谥削谥秦桧的谥号先被改谥,后又削谥。改谥始于宋,明清因之。
清朝谥号用字分为五等。第一等,用于皇帝的“列圣尊谥”有71个字;第二等,用于皇后的“列后尊谥”有49个字;第三等,用于妃嫔的有41个字;第四等,用于宗室的“王、贝勒谥”有75个字;第五等,用于文武百官的“臣谥”有71个字。
除帝王外,其他人所用谥多为2个字。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等。至清朝,在给大臣的谥号中“唯文正一谥尤为朝廷所重”,每次礼部请谥从不敢拟在奏章之中,凡文正谥号均是奉皇帝特旨颁行。只有清初汤斌、刘统勋等及清末曾国藩等数人得到了这一谥号。此外,民间有声望的人去世后,也有其门人、亲人给以谥号的,称私谥。如汉代陈寔去世时,海内赴吊者3刀余人。其谥号为“文范”;晋代陶渊明死后,被谥为“靖节”;宋代张载死后,门人尊谥为“明诚”。
外国君主也有得到中国朝廷谥号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赐朝鲜国李误谥号为“忠宣”;乾隆年间,也曾特赐越南阮光平谥号“忠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