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建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直注重发展农业,注重兴建大型水利工程。1969年,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文革”带来的重重困难,先后胜利建成了红旗渠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红旗渠位于河南林县境内。林县历史上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贫困县,群众喝水往往要到几里、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担水。农业长期处在种一葫芦收两瓢的低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着重解决水的问题,先后修建了英雄渠、抗日渠,扩大了水浇地的面积。但195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又使林县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困难。林县人认识到,要结束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只有引用水量充足的漳河水。1960年2月,“引漳人林”的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
红旗渠工程是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系,由总干渠和一、二、三干渠及许许多多的支渠、斗渠构成。总干渠迂回盘绕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横穿过崇山峻岭,飞跨峡谷深涧,是红旗渠的主动脉。总干渠首起山西省平面县浊漳河侯壁断下600米处,到林县分水岭止,全长70公里,渠宽8米,深4.3米,设计流量为每秒25立方米。一干渠自分水岭向南,全长41.5公里,渠宽6.5米,深3.5米,引水量为每秒14立方米,是红旗渠灌溉面积最大的一条输水道,主要灌溉林县太行山脉东侧的大片土地。一干渠在合涧与英雄渠相接,又通过英雄渠接通弓上水库,扩大了红旗渠的灌溉效益。二干渠自分水岭向东南绕山腰直抵安阳县境,全长48公里,宽3.5米,深2.5米,引水量为每秒7.7立方米,主要灌溉林县东北部大片土地。三干渠自分水岭向东北绕山至东岗盆地,全长12公里,宽2.5米,深2.2米,引水量每秒3.3立方米。(www.xing528.com)
1966年,总干渠和一、二、三于渠完工,初步实现了“引漳人林”的设想。1969年7月,以红旗渠为主的支渠配套工程完工,使全县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个水库星罗棋布、渠道纵横交错的自流灌溉网。林县绝大部分农田都在这个灌溉网内。
红旗渠修在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工程中的困难无法想象。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投人到这项工程中。他们逢山钻洞,遇河架桥,斩山劈岭,凿石导河,苦战十年,终于在太行山上建起了一条“人造天河”,创造了人间奇迹。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青年洞这个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是林县人民悬空施工,锤打炮轰硬挖出来的;一干渠上的咽喉工程官圆渡桥是林县人自己设计的。桥下过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行汽车,使桥、渠、河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林县人民的智慧;虽然缺少现代的运输工具,林县人凭着肩扛手搬,在二干渠上建造了长413米、宽4米、高15米的夺丰注槽和长680米、宽7.5米、高15米的过江渡槽。下流河水,上行汽车,顶端渡槽过槽水。三干渠上,林县人民采用“竖井分段”作业法,沿隧洞从同顶开凿了34个竖井,各向两边沿洞线施工,凿通了长4公里、宽深各2米的曙光洞。据统计,红旗渠共修干、支渠道595条,长1500公里,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总长26公里,架设渡槽(桥)155座,总长6.5公里;共挖砌土石方1819.58万立方米,混凝土1.88万立方米,渠道绿化960公里。
红旗渠建成后,林县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了“渠道绕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富饶山区。粮食亩产连年上升,林、渔、畜牧、工、商、文教卫生事业也都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难怪红旗渠被林县人民自豪地称为“幸福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