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的救亡和变法活动(单选、多选)
1.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出于自身的要求,迫切希望实现政治革新,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一方面迫于客观形势,试图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鉴于日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效,他们主张效仿日本走维新道路,于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中国迅速崛起。
2.维新派的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第一,积极上书,争取皇帝支持。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二,著书立说,翻译西方书籍。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天演论》等。
第三,宣传外国变法经验。例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俄彼得变政记》等。
第四,设立学会。其中著名的有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
第五,开办学堂。比较重要的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第六,兴办报刊。当时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国闻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舆论,培养骨干,组织力量,将争取光绪皇帝及帝党官员的支持作为重点,希望以此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选择题命制重点)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反对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任何变革,认为变法就是祸乱国家,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而维新派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越变越进步,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中国。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与洋务派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维新派指出,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实行君主共和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方科学技术,将其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然认为西方军事和技术可学,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维新派则痛切抨击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他们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造就为新人才,以挽救民族危亡。
这场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三)百日维新(单选、多选)
1.主要内容
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称“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其内容主要有: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www.xing528.com)
(3)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精练陆军,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2.基本性质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虽然旨在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却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召开国会等政治主张,因而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3.变法失败
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
1898年的“百日维新”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囚禁、革职或放逐。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历史意义
1.这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具有进步意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准备
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它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为: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弱小。甲午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维新派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他们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未能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被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