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考研政治教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

2015考研政治教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5考研政治教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一般了解)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一般了解)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www.xing528.com)

二、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分析题命制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教育是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规范企业行为,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也应支持其加快发展。

(6)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

(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第二,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第四,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具体要求: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板块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