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一般了解)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毛泽东先后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些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内含着充满活力、公平正义等社会和谐思想。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和谐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探索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部署。

2011年7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单选、多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一般了解)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www.xing528.com)

1.基本内涵(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相互关系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般了解)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它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两者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1.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择题命题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新发展的反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分析题命制重点)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