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过程

1.认识发展(一般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认为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2.制度确立(选择题命制重点)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经验总结(一般了解)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原因在于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来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根据(选择题命制重点)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即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二)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因此,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不利的。

(三)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www.xing528.com)

1.公有制经济的实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人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将这部分公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加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因此,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

1.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根本上说,这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划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又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