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般了解)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列宁依据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回答了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没有具体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带领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将社会主义分为“进入”和“完成”两种状态,并把“建立”和“建成”作了区分;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了初级阶段的性质、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的支柱地位,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十五大报告在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基本特征、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两层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这两层含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正如十三大报告指出:“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对国情做出科学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自己的路线、纲领的前提和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情况教育我们,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因而有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经济基础上,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经济是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虽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由此决定的这个时期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尚未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已经属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社会。(www.xing528.com)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一般了解)
1.党的十三大的概括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2.党的十五大的概括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3.党的十七大的概括
十七大报告从八个角度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概括。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抓住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单选、多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防止“左”与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胜利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意在不让发展的成就麻痹忧患意识,坚持把真实的中国国情作为推改革、谋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为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在迎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中,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压力,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