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又是这二者的落脚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一般了解)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早期无产者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学说,主张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建立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制度,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未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作为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意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对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著述
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多出身于上层有产阶级,但他们的思想著述却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谴责不公正的旧社会,描绘了无产者憧憬的新社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驱者要求的理论表现。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是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莫尔发表于1516年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写于1602年的《太阳城》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是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以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遭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正是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憧憬理想社会,却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达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选择题命制重点)
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扬弃以往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包括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等。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单选、多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作为党的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周密的阐述。贯穿《共产党宣言》全部内容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出发,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等一系列结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单选、多选)
(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一般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上说有两种形式,即暴力的形式与和平的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其原因在于,“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相反会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暴力镇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以前的剥削制度更替是如此,无产阶级革命更是如此。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采取什么形式,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作出决定,要根据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具体情况去作决定。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一般了解)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般了解)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一般了解)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2)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单选、多选)
(一)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三个时期(www.xing528.com)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期间的理论思考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六、苏联模式(单选、多选)
1936年12月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领域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就具体体制与机制来说,苏联模式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总的特征是过度集权。
(1)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2)在经济体制方面,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没有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完全采用行政手段,排斥市场机制,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或地方,而且绝大部分企业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导致企业与农庄缺乏经营自主权,职工也缺少民主管理的权利,存在大锅饭等严重弊端。
2.从政治领域看,其主要特点是:过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这种领导体制,造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个人权力凌驾于党和国家的过度集权的严重局面。这种情况为后来发生的重大的历史曲折埋下了伏笔,形成了隐患。
(二)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
苏联模式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它是苏联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七、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一般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八、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一般了解)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九、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般了解)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6)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7)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
(8)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同时也是目的。
(9)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其历史联系在于:主权在民、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普选制、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其本质区别是: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
(10)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