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单选、多选)
1.劳动力的定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形成条件及意义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劳动力所有者一次一次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选择题命制重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即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了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且这一新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的秘密所在。
2.货币转化为资本(选择题命制重点)
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而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一般了解)
1.所有制的两种形式
所有制有经济的和法律的两种形式,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围绕物或者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则是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2.所有制与所有权的辩证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本身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所有制(一般了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技术状况,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2.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一般了解)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在奴隶社会,剥削者对被剥削者是完全的人身占有。在封建社会,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劳动者则一无所有,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这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其他剥削制度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里,货币和生产资料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单选、多选)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因此这个过程有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称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的实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1.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两部分劳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内容和实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或者说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物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选择题命制重点)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不管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等),还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创造,而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即以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关系可以用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公式表示。这两个公式分别用物化劳动的形式和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最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1)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2)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3)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劳动强度提高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同延长工作日并无本质区别。但工作日长度的延长,受到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因而不能无限制地使用。
2.相对剩余价值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超额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这个差额是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个别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本单位的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是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但客观后果则是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六)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单选、多选)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后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被工业机器人代替;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下,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无人工厂”。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再适用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第一,生产自动化只是价值转移而不是价值创造。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没有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第二,总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强度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种劳动中被创造出来。
第三,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生产自动化是科技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七)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称为资本积累,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①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称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②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①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称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不是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②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③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本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还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www.xing528.com)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3)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占有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少。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八)资本有机构成(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从自然形式上看,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了资本家投入的资本。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愈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愈多;生产技术水平愈低,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愈少。
2.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货币量比例。
3.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通常用c∶v来表示。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九)相对人口过剩(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为此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在价值形式上,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价值构成也不断提高),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趋势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和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称为相对过剩人口
这种“过剩”之所以是相对的,并不是生产发展不需要,而是资本增殖不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失业可以在资产阶级政府干预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可能彻底消灭。
(十)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其表现是:(1)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2)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强。(3)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2.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1)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2)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
3.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这种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十一)资本的循环(单选、多选)
只有在资本的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增殖。资本的运动过程,包括个别资本的运动和社会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时,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
资本运动的形式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是资本循环主要研究的内容。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①购买阶段,即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②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③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①在空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分别分布在三个职能之上。②在时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十二)资本周转(单选、多选)
资本周转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对增大剩余价值总量的影响。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它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其一,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在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的前提下,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其二,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才能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十三)社会再生产(一般了解)
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的深入分析是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1.社会总产品及其划分
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称为社会总产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
(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Ⅰ部类,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第Ⅱ部类,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价值上得到补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客观要求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需要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4.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两大部类生产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难以顺利进行。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为代价的强制方式解决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的途径。
(十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现象上,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
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工资看做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错误的。资本家是以货币工资形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的,工资表面上显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工资的形式掩盖了现实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工资的形式(一般了解)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资本家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强度,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工资的典型形式“福特制”和“泰罗制”,实质是“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劳动过程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加强,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与剩余价值的增长相比,工资提高幅度较小。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未变,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十五)利润和平均利润
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选择题命制重点)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从而模糊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平均利润(单选、多选)
平均利润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在瓜分剩余价值时是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同部门之间利润率不同,为了追逐高利润率,资本之间会展开激烈竞争并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投,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资本在部门间转移的结果。
平均利润是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3.平均利润体现了资本家阶级的共同利益(单选、多选)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各独立的部门都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实体就是平均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的瓜分上存在竞争和矛盾,但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的榨取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十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单选、多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等。如果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因素,这些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含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体现
(1)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而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
(2)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掌控,而这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
(3)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而这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结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和集中爆发。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制地、暂时地缓和了这一矛盾。危机的爆发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性方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暂时平衡,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矛盾更加深化。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