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2015考研政治教程中的应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2015考研政治教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2015考研政治教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客观规律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范畴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一般了解)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本质作为一种联系,它渗透并贯穿于所有的现象之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也就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这就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一般了解)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必然联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3)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单选、多选)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显而易见,而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还可以通过某种实验使其不断产生。社会规律重复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如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只要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尽管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要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复杂得多,但重复性本身仍是客观的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具有不可重复性。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的必然性。

历史事件独一无二,具有不可重复性,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而是历史趋势的重复性。

3.规律的客观性(一般了解)

(1)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2)规律与人的关系

①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②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③人们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规律与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对于认识和把握规律不可或缺。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因此,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单选、多选)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一般了解)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按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规律虽然生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然而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同样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社会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自觉运用社会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一般了解)

(1)实现机制不同

自然规律是通过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的作用实现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2)制约关系不同

在自然规律中,只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在社会规律中,还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重复方式不同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社会规律的复杂性(一般了解)

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更为困难的原因在于,社会规律的作用方式较自然规律更具复杂性,社会矛盾发展到成熟程度需要较长的周期,社会历史中的人们必然受到认识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呈现为一个不断深化的探索过程。

二、主观能动性

(一)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www.xing528.com)

所谓主观能动性亦称为意识能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单选、多选)

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表现出计划性和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的和蓝图而进行的。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选择题命制重点)

意识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即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对象性(单选、多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对象化,把蓝图变成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推动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性(选择题命制重点)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的作用。意识和心理活动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分析题命制重点)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主观意识必须在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人们必须通过实践的探索过程,在逐渐认识到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摸着石头过河”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直接存在的。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联系,但认识规律的过程并不是现成的。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自觉的活动,才能认识规律进而运用和驾驭规律。“投石问路”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3.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动物也有其各自的生存活动,但动物对自然界无论作用到何种程度,都总是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有着自觉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脱离了人的需要和意识的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就成了无意义的外在客观性;而脱离了实践活动和客观规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了单纯主观性。要把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科学理性和创造激情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上,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旧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客观因素绝对化,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那种不仅把客观因素绝对化,而且神秘化的思想观点则导向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它们都因未能正确回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而陷入了理论误区。辩证唯物主义则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意识发挥着指导作用。因此,意识对于实践活动的发动、过程及效果都具有十分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1.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一般了解)

客观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主观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规律,才是正确的认识。人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才能够符合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认识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就不再是主观能动性,而成为主观唯心主义。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一般了解)

意识的能动性只在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并不能得到实现,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以实际的活动反作用于物质,这一过程就是意识的对象化过程,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意识的能动性正是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实现的。

3.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选择题命制重点)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程度,并非仅仅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物质技术条件为依托,与物质手段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包含的道理就是,仅仅依靠人的意识发挥能动性,缺乏现实的物质条件,并不能创造出任何物质的结果。

(四)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1.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一般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观点,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就体现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决定论是关于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辩证决定论。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看到历史演进的偶然性;既把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又把握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在错综复杂的客观历史进程中,既依据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又实现历史主体的选择性。这就是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观点。

2.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选择题命制重点)

“可能性空间”是指,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主体的能动性,社会历史过程的因果联系并不是单值对应的,而是多值或然的。社会历史所展开的因果环节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并列着多种现实可能性,其中哪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取决于主体的选择。社会历史发展存在着“可能性空间”的思想,指出了主体选择的客观基础,说明了历史运行的具体机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决定论。

3.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方面,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因为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的选择。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主要是由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及既有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

正确地把握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历史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走过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这是既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又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需要的正确选择。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正确地对待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正确地把握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