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幽默地劝说他人-幽默的力量

幽默地劝说他人-幽默的力量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幽默地劝说他人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劝人也需要一些语言技巧。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有一个“误”字。这位老人看来是深明此理,她知其非但不言其非,而是故意往好的方面误解,这种误解一方面能给对方留面子,消除情绪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又能以误会制造出笑料,使之产生出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可称“误而劝之”。这是此种方法能造成幽默的奥妙所在。

幽默地劝说他人-幽默的力量

幽默地劝说他人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劝人也需要一些语言技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假设你坐在出租车上,开车的是位愣小伙,他一只手伸出车外,一只手握着方向盘,把车开得飞快,这时你是否应劝一劝他?如果不劝,恐怕你一直要提心吊胆到下车,小伙子开车技术蛮熟练,可是谁能保证这种“走钢丝”式的开车法不出点意外呢?如果劝,一面之交,你怎么开口?有位老妇人这样说:“小伙子,这个地方是不是经常下雨呀?”“可不是,‘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哪!”“你把手拿进来怎么样?如果天下雨,我会告诉你的。你单手开车太危险啦。”结果这位愣小伙笑了起来,顽皮了几句,终于还是把手拿了进来。

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有一个“误”字。愣小伙把手伸到车外,绝不是为了试试是否下雨,而是一种坏习惯。这一点老人心里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如果客观地指出这是一种坏习惯,愣小伙在情绪上就可能产生对立倾向。这位老人看来是深明此理,她知其非但不言其非,而是故意往好的方面误解,这种误解一方面能给对方留面子,消除情绪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又能以误会制造出笑料,使之产生出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可称“误而劝之”。

有一对青年夫妻共同生活了几年,丈夫发现天真的妻子在家务方面比较粗心,相反,对看电视、跳舞、读通俗小说之类的事倒越来越感兴趣,大量的时间用在闲事上。一天晚饭后,丈夫问妻子:“晚上准备做点什么?”“看电视呀!你没注意连续剧演得正有趣呢!”“看完电视呢?”“琼瑶的一部小说还没看完,我想突击看完,我还要写一点感想呢!”“这事情办完后,帮我办点事好吗?”“好啊,什么事?”“找一双不带窟窿的袜子和一件不缺纽扣的夹衣。”妻子一听笑了,以后这方面果然大大改进了。

如果把这位丈夫使用的技巧概括一下,可以称之为“退而求之”的技巧。这种技巧的第一个关键是先要忍耐,不要一抓住对方的“尾巴”就大喊大叫,谁都有自尊心,亮出“尾巴”让人家看,心里怎么能舒服呢?使用这种技巧必须耐住性子,等对方把缺陷充分表现出来之后,再以委婉的口气把事实列举出来,使之与缺陷相对照,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造成既好笑又有责备意味的幽默效果。(www.xing528.com)

同时,我们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个微笑都能让对方和颜悦色。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激烈的言辞,也能造成好的幽默效果。

19世纪,日本有位著名学者叫佐久间象山,以谈锋犀利著称。曾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富翁呢?”他想了想说:“你抬起一条腿来小便看看。”问者颇为不悦,而他视而不见,继续说:“对,就是这个样子,像条狗。如果规规矩矩做人,是没法子当富翁的。”

佐久间象山的回答,“野”味十足,体现了他犀利的谈吐特色。然而,他的犀利不失其度,对于提问者来说,他的回答造成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效果。锋芒毕露的言辞何以能造成幽默的效果?我们不妨再仔细地解析一下。犀利的言辞总会产生“刺痛”的效果,但是在佐久的回答中,其锋芒不是直接指向问话者,而是那些“不规矩的富翁”。它虽然没有使提问者直接被“刺痛”,但是却间接受到了“触动”。因此,尽管这种方法十分锐利,但是在对话者那里只听到了“雷声”,并没有受到“雷击”。这是此种方法能造成幽默的奥妙所在。

这种方法可称为“刺而动之”。使用中,把握“刺”的特点是关键,一方面,“刺”的对象不能是谈话的对方;另一方面,“刺”不应是怒斥,而应是鲁迅先生所谈到的“笑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在笑中领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