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他们从鬼谷先生那里学成后,便各自去游说诸侯,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先到楚国去,结果不仅没有游说成功,反而被楚相手下的人诬陷,说他偷了楚相的玉璧。他们把他捆起来痛打了一顿,然后驱逐出国。
张仪回到魏国自己的家后,妻子责怪他不该去读书游说,以致遭此侮辱。
他却伸出舌头问妻子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把妻子惹得笑起来了,告诉他舌头还在。张仪说:
“只要我的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那时,苏秦经历一番磨难后己在赵国立稳了脚跟,正致力于联合纵向的六个诸侯国共同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希望有一个合适的人到秦国去掌握大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张仪。于是便派人到魏国去找到张仪,并叫这人怂恿张仪到赵国去求见苏秦、以便得到高升。
张仪正在家里闷闷不乐,听了来人的鼓吹后,心想也是:既然同窗好友已在赵国执掌大权,自己何不去拜访拜访?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呢?
于是张仪便到赵国去拜见苏秦。殊不知苏秦命令手下人既不引见,又不许放他走了,就这样拖了好些天才接见他。接见时,苏秦只让他坐在堂下,到吃饭时竟然赏给他仆人们吃的东西。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作,苏秦却先斥责他说:
“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已落得这样困辱。我难道不可以推荐你而使你富贵吗?只是你值不得让我推荐罢了!”
说完便叫人赶张仪出去。
张仪完全设想到过去的同窗好友竟然如此翻脸不认人,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找一个强大的能够战胜赵国的国家去立住脚,然后来报这奇耻大辱。
这个最强大的国家当然就是秦国了。
张仪一离开苏秦,苏秦马上就找来一个心腹,对他说:
“张仪是当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就连我恐怕也不如他。我之所以羞辱他,是以此来激发他的心志,使他一怒之下到秦国去争取掌握大权,而不沉溺于一些小的利益上。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的大权。事成之后再告诉他我的好意,这样,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不做对我们赵国不利的事。”(www.xing528.com)
苏秦又向赵王报告了自已的计谋,请赵王拨出许多金银财宝供暗中支持张仪使用。
苏秦派去的人与张仪同住在一个旅馆里,慢慢接近他,尽全力支持他,二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张仪得到帮助,又竭尽自已的全力,终于得到秦惠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这时,苏秦派去的人向他告辞回国,他坚决不许,说是正要报恩,岂可离去。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原委,尤其说明了苏秦羞辱他的好意。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说:
“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也没察觉,我不如苏君是很明显的了啊!请你为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有苏君在,我又凭什么去攻赵呢?”
【新说】
激而行之就是运用激将法使人激动,使人感情冲动而按刺激发出人的意愿行事。它是一种驾驭人,调动人的计谋手段,所以又称为激将计。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如果苏秦正面请张仪到秦国去如此这股,张仪未必肯听他的。相反,采用激将法挑动,他就完全按苏秦的意图去行事了。
刺激手段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被刺激人的激动。这种激动可以表现为气,可以表现为怒,也可以表现为羞辱。无论他气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就成。所以,行激将计的人有一种暗中操纵人的快乐。
享受这种快乐的人往往是老谋深算,沉得住气的,他看着你激动,看着你跳,看着你含血喷天,自己心中却暗自好笑。而那种给他提供快乐的计中人则往往是性情急躁的人,心高气傲的人。当然,遇到惯于激将、煽动的一流专家,像苏秦、诸葛亮一类,你就是不爱激动的人,你就是精明过人的人,就像张仪、周瑜那样赫赫有名的谋略家,也难免被激得死去活来,乖乖地做了计中人还不自知呢!反过来也有另一种情况,遇到那些“死猪不怕开水烫”
的“死皮”,任你是苏秦,任你是诸葛亮,也把他无可奈何,像司马懿那样的人,你诸葛亮就是用女人衣服去羞辱他,刺激他,他反而把它穿上跳起舞来,你有什么办法呢?不但激将不了他,享受不到操纵他的快乐,反而气坏了自己。
除了性格的原因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法则,就是决不能让被刺激的人看出你的意图,一旦看出,计就不成为计了。很明显,无论是苏秦激张仪入秦,还是诸葛亮激孙权、周瑜抗曹,都是在没有被看破的情况下成功的,而诸葛亮激司马懿出兵之所以失败,还不是因为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企图。
【典源】
激而行之:语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苏秦气张仪入秦:事见《史记·张仪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