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公元前630 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同秦穆公陈说利害关系,使秦穆公感到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秦穆公同意与郑国讲和,但条件是让秦国的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作为使者驻守郑国。
隔了一年,郑文公去世,郑穆公即位。驻守郑国的杞子派人报告秦穆公说: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大王派遣军队偷偷地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
秦穆公于是派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将领率军偷袭郑国。大臣蹇叔认为行军千里之外去偷袭别国,不可能不被别人知道。别人知道后有所防范,必然会使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偷袭部队吃败仗。因此苦劝秦穆公。秦穆公不听,仍派孟明等三人出兵。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巧到周地贩牛也经过滑国。弦高知道秦军要经过滑国去偷袭郑国,便随机应变,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回郑国报告消息,一面直接去见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说:
“敝国的国君听说贵军将要行军到敝国去,特地让我冒昧地来犒劳犒劳。虽然敝国并不富裕,但是,只要贵军在敝国住上一天,敝国就会提供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贵军离开敝国,敝国也会护送贵军安全离开。”
孟明等人一听全都愣了:原来郑国果然如蹇叔所说早有准备,怎么办呢?
孟明于是对西乞和白乙说:
“郑国已经有所防备,我们的偷袭是没有指望了。硬攻是不可能一下子成功的,我们又没有后援,还不如顺水推舟,就灭了滑国回去吧。”
商议已定,孟明等人对弦高说:
“我们并不是要到贵国去,只不过是到滑国而已。”
于是灭了滑国回师。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急报后,派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发现他们果然已经捆扎行装,厉兵秣马了,于是便派人驱逐他们出境。杞子逃到了齐国,逢孙和杨孙逃往宋国。
孟明等人回师经过■山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灭。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被晋军活捉了去。
秦穆公痛悔没有听从蹇叔的话,使自己“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造成了惨重损失。
【新说】(www.xing528.com)
秦穆公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实在与郑国商人弦高有很大关系。虽然蹇叔早已预见到这一结局,但却由于弦高的推动把它变为了现实。
假如不是弦高假冒使者去犒劳秦师,一语点破秦军的企图,那孟明等人说不定可以偷袭郑国成功也未可知。
假如孟明等人识破弦高,杀了他再连夜赶往郑国,那可能也还有机会。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真实的是,弦高随机应变,把自己所贩之牛用来犒劳秦军,进而暗示郑国已早有准备,使秦军将领信以为真,从而取消了偷袭郑国的计划,结果反被晋国所伏击。
弦高的本来目的是贩牛,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以牛为礼物,自己也摇身一变由商人成为国使,替郑国解了大围,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主义者。
这就是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的前提是审时度势,了解实际情况和时机。
随机应变的关键是随着实际情况和时机的变化而变化,灵活机动,应付自如。
随机应变的诀窍是不死板而心中有数,调动人而不被人所调动。
随机应变的目的是克敌制胜,而不是故弄玄虚,显耀巧智。不然的话,很容易失之于油滑,聪明反被聪明误。
总而言之,随机应变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典源】
随机应变:语出《旧唐书·郭孝恪传》:“孝恪于青城宫进策太宗曰:
‘..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
弦高献牛退秦师: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