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惧而诫,太公劝周文王,中国智谋

知惧而诫,太公劝周文王,中国智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文王问姜太公:“商纣王滥杀无辜,你曾教我忧怀人民,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

知惧而诫,太公劝周文王,中国智谋

【原典】

周文王问姜太公:“商纣王滥杀无辜,你曾教我忧怀人民,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大王应该修身,礼贤下士,恩惠于人民。在这同时还应该注意细心观察天道,天道如果没有给商朝祸殃,就不可贸然起事,而人道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灾祸,也不可以先动干戈。必须既见了天灾,又见了人祸,才可以对商纣王下手。要与民同利,才能相互援救;与民同情,才能相辅相成;与民憎恶相同,才能互相帮助;与民爱好相同才能亦步亦趋。这样,就是在没有好的甲兵的情况下,也能取胜;在没有攻城器械的情况下,也能攻城;在没有沟堑的情况下,也能坚“能给天下人带来利益的人,天下人就会欢迎接纳他;害人的人,天下人是不会给他开方便之门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取天下就如同是追逐野兽,打到了猎物,天下人都能分得一份。如同坐船一样,顺利地过河了,大家都同其利;而如果船坏了,大家都要遭其害。

于大家都有利,天下人就开门欢迎;于大家都无利,天下人就会闭门不纳。

只有无取于民,才能取得民心;无取于国,才能取得国家政权;无取于天下,才能最终夺取天下。这样,取民者,能让人民得到利益;取国者,能让国家得到利益;取天下者,能让天下得到利益。所以说:‘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这其中的道理是很微妙的。

“鸷鸟这类猛禽,在出击之前,总是先低身敛翅;猛兽要搏食时,总是先缩耳俯身。圣人将要有所作为,他必须大智若愚。惟文惟德,谨慎小心,才无人注意;不观不视,装聋作哑,谁也摸不透你想些什么。现在商朝上下,众口相惑。我看过田野中的庄稼,荒草比谷苗长得还高;观其民众,邪曲横行,正直遭难;观其官吏,暴虐残酷,败法乱刑,但朝廷却置若■闻。这都是亡国的征兆啊!”

文王听后很赞同太公的意见。

【新说】

姜太公深知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这篇劝谏之中,极有层次地向文王阐述了这个道理。(www.xing528.com)

得民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顺民心而行。他告诉文王,不要逆天道特别是人道,必须要与民同利、同情、同恶、同爱,这样的话,即使客观条件不好,也可以共同克服,而如不顺民心,则客观条件再好,也将无济于事,因为人是活的,而客观条件则是死的。不好的条件,可以因众心的努力而改变;好的条件,也会因人心不齐而毁掉。

得民心之二则是要利民。有利于民,人民方乐于接受,要做到利民,就不能有私心,就如姜太公所言,要不取于民,不取于国,不取于天下,方能最终得到天下。

姜太公把圣人的所为比作是鸷鸟出击,时刻有所惧诫。《尚书》中说:

“爱护我们的人,我们拥戴他做王,虐待我们的人,我们视他为仇人。”古语说:“老鼠被逼急也会咬猫;匹夫不堪压迫,就会对天子背叛,”所有这些都揭示说,统治者要时时关心民心,而不可忽视或者压迫,否则天下就难保住。

【典源】

知惧而诫:语出唐代赵蕤《长短经·惧诫》:“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太公力劝周文王:事见《吏记·齐太公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