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与魏大都督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之上。几次较量后,司马懿又采用他的一贯战略,坚守不出。因为他深知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运输困难,所以深沟高垒,以此来拖垮蜀军。
殊不知这次诸葛亮是有备而来。他创制了木牛流马解决运输问题,又实行屯田政策,让军士与当地的老百姓一起种田,军队分三分之一,老百姓分三分之二,以此作久驻的打算。
这一下司马懿可稳不住了,便派兵去抢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抢了一些木牛流马,又抓到一些驱赶木流牛马的蜀兵。司马懿审问这些蜀兵,都说诸葛亮不在祁山军营大寨里,而在葫芦谷西十里下营安住,每天在那里指挥屯粮。
司马懿听后大喜,召来众将安排,要各位将领率兵去攻打祁山大寨,自己却原两个儿子一起带兵去葫芦谷烧蜀军的粮草,活捉诸葛亮。
再说诸葛亮因司马懿深沟高垒不出战,早就在想引他出来的办法。这一天踏看地形,忽然看见一道山谷,其形状像个葫芦。谷内约可容纳一千余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以通过一人一骑。诸葛亮见了不禁大喜,问随军向导官,说这叫上方谷,又叫葫芦谷。诸葛亮说,擒司马懿就在这里了。于是叫马岱领五百军士造成木栅在谷口,并挖下深堑,多多堆积干柴等引火之物。又在周围山上用柴草搭成窝铺,内外都埋下地雷。然后布置马岱带兵把葫芦谷后路塞断,另埋伏士兵在山谷两边,若见司马懿来,敞开谷口让他进入,然后把地雷干柴一起点燃。
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一方面派高翔带一些木牛流马去山道上行走,故意让魏军抢去,另一方面派魏延去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司马懿果然抢了木牛流马,抓了蜀兵去问口供,还安排下声东击西的战法亲自来葫芦谷烧粮草,捉诸葛亮。却不知正好是自投罗网。
却说魏兵齐攻蜀军祁山营寨,蜀兵四下呐喊一齐奔走,虚作救应的样子。
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塞,便与司马师、司马昭一起率中军护卫人马杀奔葫芦谷而来。魏延正在谷口盼司马懿来,大喝一声便舞刀迎战。战了一会儿魏延便败退。司马懿见只有魏延一人带了几百个士兵,便放心追赶,魏延和士兵都退入谷中去了,司马懿先派兵入谷打探,回报说并无伏兵,山上尽是草房。司马懿说,这必然是屯积粮食的地方了,于是驱兵尽入谷中。入谷后,司马懿忽然看到草房上尽是干柴,魏延也不见了,心中大惊。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四散奔逃无路,山上又射下火箭,地雷也纷纷爆炸起来,火势冲天。司马懿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两个儿子大哭说:
“我们父子三人都死于此处了啊!”
正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雷声大震,大雨倾盆,满谷的火都被浇灭了,地雷火箭也丧失了作用。司马懿父子一阵惊喜,上马奋力冲杀,总算是死里逃生了。
【新说】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www.xing528.com)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诸葛亮开门揖盗,司马懿父子被请进了葫芦谷,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话说回来,真把他们父子三人烧死了,又哪里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局面,哪里有三国归晋的历史呢?
“开门揖盗”本来是孙策死时张昭劝孙权的话,意思是说开门引强盗进来会自招外来之祸,即“引狼入室”的同义语。作为智谋,则反其意而用之,指故意订开大门引诱强盗进来,然后关门捉贼。
所以,开门揖盗与关门捉贼是紧密衔接的两个环节。或者说,开门揖盗是手段,关门捉贼是目的。开门揖盗就是为了关门捉贼。
诸葛亮正是在关门捉贼的一环出了问题,才使司马氏得以在死里逃生。
天降滂沱固然是命不该绝,关门的兵力不足是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呢?
如此说来,诸葛亮也该引咎自责了。
诸葛亮所应自责的还只是让司马懿得以死里逃生,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须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要开门揖盗得先衡量衡量自己有没有关门捉贼的本事,不然的话,像吴三桂引清兵那样,盗倒是引进来了,结果却变成了王,那就弄巧成拙成了本来意义上的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与作为什谋的开门揖盗相去甚远了。
【典源】
开门揖盗:语出《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司马误入葫芦谷: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