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哀莫大于心死
乍一听到自己得癌的消息,有的人在身体崩溃之前,首先因为心理危机而崩溃了。这就是常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身体的癌好治,难治的是心里的“癌”。
观察表明:刚刚确诊为癌症或者明确转移、复发的人,有很高的自杀倾向。其中,初次确诊者中有自杀倾向者接近40%,晚期患者中有近30%的想一死了之。有些人则自杀多次,防不胜防。
癌症引起的心理危机,通常叫“心理休克”,如不及时处理,足以致命!
一、别让自己心理休克
一位57岁的有相当地位的领导,原本比较坚强、乐观,且常常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成功劝阻过不少抑郁颓废者。但他因体检偶尔发现胃有问题,百般打听,最终得知自己确实患了胃癌,精神即刻崩溃。当天晚上他就选择了上吊,没成功。家人开始管住他,并动员许多朋友来劝解开导他。他一声不吭,第三天晚上,乘人不备,跳窗自杀而亡。
辽宁某县级市市委书记,62岁,刚刚退下来不久。某个初秋的下午,好运动的他在操场上打篮球。妇联主任来找他,说省里来了医疗队专家,拖着他去做了一个体检,结果发现在他右上肺有个约2.5厘米的毛刺状的结节,高度怀疑肺癌可能。
老书记当晚就没吃下饭,第二天住进医院,后又转到省城医院。原本十分乐观好动的他,从此以后一言不发,天天蒙头睡觉。谁去看他,他只是打个照面,扭头向内而睡,不再吭声。半个月左右检查还未完毕,人已瘦了十多斤,三十多天就走了。
这位老书记原本身体十分强健,他的肺癌又不属于凶险的那一类,因此,他绝对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急性心理危机——心理休克,即因恐惧癌症诱发的心理危机。这正好应对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二、“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
华东地区某省的原省政府的秘书长,在五十八九岁时准备提拔为副省长。要他带队到西藏去公差,出发之前做了体检,意外发现右肺内有一个毛刺状病灶。然后进一步体检,确诊为肺癌。由于粘上了胸膜,锁骨上也有淋巴结转移,已失去了手术可能,就跑到上海来寻求治疗,住进了胸科医院。
当时我的门诊就在胸科医院对面。他通过政府部门找到我们,希望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次看病时,他跑到学校来找我。来时带了两个秘书,自己穿了一身军大衣,我印象特别深刻。
整个诊病过程中,你问他答,一句话都不多说,一点笑容都没有。我开完方后,他扭头就走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领导太沉闷了。
他做了几次化疗后,没有做完,没法再做下去,然后只能改做了一次放疗。放疗后,肺上出现了毛玻璃状阴影。大概半年以后,我有一天正好在外地,接到他一个电话。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回省里后做了个体检,情况非常好。本来主治医师们预料化疗未完,肿块会控制不住。但结果是控制得很好,毛玻璃状阴影消失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也不见了。那天,他一直跟我谈了半个多小时。我一直提醒他我在外地,言下之意不方便长叙。但是,他也顾不得这些了,滔滔不绝。我想,大概是走出困境,兴奋了,难以自我控制了!这件事件后不久,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约两三年后,大概2003年或者2004年间,他专程来到上海,我们一起吃了个午餐。进餐时秘书走开了,他就告诉我:“何教授,不瞒你说,我这一生有两个遗憾和两个幸运。第一个遗憾:我不应该从政(因为他本身是高级工程师),我应该继续做我的科研事业。我原先是搞专业的,也很有成就!尽管现在我官位不低,但很失落。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关键时候出了这个事情(指面临升迁却突发癌症)。”
他又说起他的两个幸运:一个幸运就是遇到了我,成了好朋友。他当时推诚置腹地劝我: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还有一个幸运是:其实,他在第一次来找我之前,已经开始实施自杀计划了!因为聪明过人的他早就知道医师会诊的结论:自己充其量只有半年到9个月的寿限,期间还要经受大量的苦难(指放疗、化疗)。他觉得这一辈子已经没有意义了。他说:竟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生了这个病,一念之差,我当时差一点儿就死成了!现在想想真是万幸!
其实,这位现在还活着的领导曾经的想法,在几乎所有癌症患者身上多多少少都闪现过,特别是晚期转移了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心理危机、心理休克是中国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应激事件,必须充分加以重视。
肿瘤患者的自杀率特别高,特别在综合性医院和肿瘤医院。上海一家大型医院的18楼是肿瘤病房,有一天竟然连续3个人跳楼。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这是癌症患者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导致的悲剧!
其实,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发生。真正导致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癌症本身,而是患者因为癌症引起的心理崩溃、心理休克,这是心理危机诱导的一种危险行为!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千万不要忘记急性心理休克的3个阶段
癌症引起的急性心理危机可以进一步区分出3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应激反应
第一个阶段就是应激反应阶段。很多癌症患者朋友告诉我:“我一知道这个消息(生了癌症)惊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怎么回家里去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危机时期的应激反应阶段。大多数人的表现是麻木、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当场晕倒。
第二阶段:强烈反应
心理危机的第二阶段是强烈反应阶段,往往距离第一阶段不远。第二阶段可能发生在第一阶段的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以后,当患者确定了“生癌”这个事实,然后会有一个强烈的反应阶段。第二阶段具体表现很复杂,或者否认,或者激动,或者特别焦虑,或者特别恐惧,或者埋怨一切。有些人还有罪恶感,认为可能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有时会强烈地自我谴责。
这里讲的不单是癌症,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危机都会有这个情况。比如,媒体报道的佛山的那个被车轧死的小女孩(小悦悦)走了以后,小女孩的父母,包括一些有良知的路人,都有一种心理危机的状态:“我为什么没有去救她?”“我为什么当时没有把她留在家里?”这就是自我谴责。甚至有些人会陷入极度抑郁,一声不吭,包括完全退缩。这都是第二阶段的表现。
第二阶段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可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第三阶段:或消除,或持续
第三阶段或者是危机消除,或者是进入持续危机状态。消除是指逐渐从危机状态走出来,确认这个事实没法避免或回避后,逐渐学会用另外一种心态对待它。消除是件好事情,但是,更多的癌症患者则是进入一种危机持续状态。
各个阶段的对策
心理危机的第一阶段医师几乎无法应对,能够做的就是需要重视医生告知患者病情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让他知道病情、知道多少等,借此淡化患者可能的心理反应。
第二个阶段应对的重点是帮助他“稀释”负面信息,淡化刺激,减弱反应。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则是充分给予支持与关爱。
四、生命权大于知情权
首先,我要强调:作为肿瘤科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患者进入心理危机时,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当然,最好能让他不要进入心理危机状态,或者让它不要这么严重,这就涉及如何告知的问题。
消极暗示杀死人
我接触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男性,五十岁出头,四十多岁后因下岗生活不太顺畅,但还能够勉强支撑着,到处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他一直有牙痛,一次因牙痛加剧找某街道医院医师诊治,医师发现牙龈有肿块,质地很硬,局部有溃疡。牙科医师随便说了一句:“这看上去不是好东西,很可能生癌了。”要他找肿瘤科看看。(www.xing528.com)
此人当场腿都软了,瘫倒在地,急忙叫来家属,架着回了家。从此他就躺下了,不吃、不喝,也不去医院看病,人们来看他,也不搭理。妻子只能每天一餐餐地逼着喂他吃点儿东西。44天后,这位患者死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
从医师的那句话到濒死前,他都未再说一句多余的话,这就是典型的急性心理危机。他始终处在第一阶段的应激反应状态,未从应激导致的心理休克中苏醒过来。
其实,他是不是真的生了癌症?我认为是可疑的,因为并没有确诊。有可能只是一般溃疡,加牙龈结石;也可能只是早期癌变。但这些都不重要,即使是牙龈癌或口腔癌,通常也恶性程度不高。即便是这类癌症,即使不治疗,一般拖个三五年也很常见。
所以,我认为说他是死于强烈的负性自我心理暗示,其实更准确一些。就像过去经典的心身医学案例所说的:暗示将以割腕放血的方式杀伤囚犯,其实没有割断腕脉,只是伪造了一些假象,但囚犯最终真的死了!又如另一案:一人误入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出不来了,结果第二天发现被活活“冻死”。这些都是强烈负性自我暗示惹的祸!
鉴于此,我们感到,因癌症导致的急性心理危机最关键的是第一阶段,其次才是第二、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走不出来,所有后续干预都很难切入,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而在第二、第三阶段中,积极有效的干预总能起到一些相应的作用。
完全隐瞒并无好处
现在临床中对心理危机反应的第一阶段往往认识不足,只是被动地等待,等出了问题,患者已经进入危机状态才做出处理。此时,医生的作为往往只是亡羊补牢,常常是措手不及的。因此,需要防范在先。而防范的关键,在于学会正确地告知患者病情。对此,医务人员和家属都应该注重技巧。
首先,我们不主张对患者完全隐瞒病情。除了老年和非常晚期的癌症患者,完全隐瞒一般并无好处。因为癌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及伴随着一定痛苦的过程,需要患者本人长期、积极、主动的配合。完全不知情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主张第一时间全盘告知
但是,我们也不主张西方那种“时髦的”第一时间全盘告知的做法,因为中外文化不同。比如,中国人对于死亡缺乏起码的认识,认为死了就一切全都没有了,故特别恐惧死亡;并且,中国人普遍缺乏心灵的呵护;此外,社会支持系统亦欠健全。所有这些,使得中国人对可以致死的癌症特别恐惧。
这不仅仅表现为患者本人对死亡惊恐万分,并放大和洐射到对癌症的极度恐惧!而且,中国人对他人的死亡也是悲痛欲绝的。同样是葬礼上,中国人总是哭天号地的;西方社会一般来说有悲哀,但情绪相对稳定得多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差异,所以对西方近几年所谓的“患者知情权”,我们并不完全赞同。
“还是不知道为好”
关于癌症患者的知情权问题,国内曾经有过讨论。几年前,武汉一家医院赶时髦地提出引进西方新观点:对癌症患者本人第一时间和盘托出他的实际情况。当时,他们主张跟患者谈一两个小时,全盘托出。有记者采访我,问这种做法行不行?我说:“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个做不到,家属也不会同意,患者也不一定乐意。”因为,根据我们前些年的一项研究,对患病若干年后的癌症患者进行调查,问问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他们中的多数人当时是既想知道,又怕知道真实病情。很多患者事后明确说:“还是不知道为好。”
而且有一句话,我特别强调:“生命权大于知情权!”所以,真正的人权,是尊重患者本身的权益、尊重他本身的需求,且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第一位。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他适当的部分
根据中国文化特征及我们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参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三个适当”原则:主张“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他适当的部分”。
“适当的时候”,一般是指三个月以后。“以适当的方式”、“告诉他适当的部分”,则是指对很理性的人可以明白地说,多说一点儿;对不太理性的人要婉转地说,少告诉他一点儿。
医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该如何告知?经验告诉我们:适当延缓一些,两三个月后告诉他“你的这个病不好”也许对他最为有益!但是,多数时候,“窗户纸”不要完全捅破为好。
第一阶段最好的治疗是精神性的
对所有的临床医生来说,对患者的心理危机有所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有个偏差,就是把所有的“宝”(指帮助患者康复的方法)都押在手术上,把所有希望都押在药物或放疗上。但忘了第一阶段最好的治疗往往是精神性的、心理性的,甚至只是语言的。这点我们常常忘了,或者有意无意忽略了!而且,须强调:这个“宝”是最廉价的!
让亲人晚一点知道这个负面信息吧
总结上述比较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告知理论,其实就是体现出三个核心:延缓、稀释、支持。
所谓“延缓”,就是要让患者晚一点儿知道这个负面信息更好。因为刚刚开始,他一定也在疑惑。这个时期患者的心理最脆弱,他很容易进入剧烈的心理危机状态。此期间患者已经在心理/身体上遭受着巨大的折磨,需要尽可能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一般来说,晚点儿知道确切情况对于稳定患者的心理更有利些。
通常,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因癌症引起的反应心理强度就会越弱,但也不能够太长。这个延缓不是没有时间限定的,我们观察到一般以三四个月为佳。
对高龄老人,不告知最好
然而,对于高龄老人,我们仍旧强调:一般不告知最好。因为老年人的癌症治疗目标就是:让他活(生存)得更好一点儿、更长一点儿。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看来:其实,临床上只有不超过5%的癌症患者是处于快速进展期的,癌症发展表现为山崩地裂、山洪暴发状的。其中有百分之十几可能呈较快发展状态,但多数还是可以有所或基本控制的。因此,延缓告知一般不太会引起负面效应。当然,与家属应该良好沟通,完全说清楚。
对病情有所隐瞒,不一定要和盘托出
此外,告知方式也要掌握好,有时需要适当地“稀释”。所谓“稀释”其实是对病情有所隐瞒,不一定要和盘托出,特别是对那些较真而又敏感的患者。有些人拿到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这时,给予适当的隐瞒也许更好。
我有一个姓张的朋友,他做完手术八十多天后,癌细胞整个腹腔转移,在医院听到医生讨论他的病情“活不过六十天,还抽烟,还和医生顶嘴”。意外得知自己疾病实情后,他二话没说,收拾铺盖回家。紧接着,肚子便开始剧烈疼痛,症状加重了。所以,这时如果对他的病情进行适当“稀释”的话,对他有好处,至少不会马上出现剧烈疼痛症状。有时,出于人伦的原则需要我们善意的隐瞒,而且要巧妙。当然,所谓“稀释”,并不是完全隐瞒,完全不告诉。
全方位支持
要给他以支持——从家庭的、医护的、单位的、社会的各方面给予支持,包括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支持。
这些可以称为“人性化的告知”。如此做的目的,则是有助于避免或者减缓心理危机的发生,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突然出现。从而可以使我们做到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进行干预,使更多患者在第三阶段是进入消除状态,而不是持续状态。
所以,我们要强调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这首先要有意识,然后,才能懂得怎么去帮助他,不要让他进入持续阶段。让他的第二阶段反应弱一点儿,第三阶段短一点儿,尽可能快地“消除”。
在心理危机时期,个体往往在潜意识里会发出各种信号,希望你帮帮他!任何人进入困境,潜意识里都有种迫切的需求,希望得到帮助!但是一般不会明显地、直白地表现或表达出来。所以,怎么帮他、怎么进行干预,是非常专业的。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