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型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上文已经反复谈到,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那么,这个现实如何呢?
现时的中国,多种文化因素并存。首先,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积淀,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两重性而成为双刃剑。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诸如正道直行、见利思义、中华一体等思想,对现实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诸如为富不仁、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等思想,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次,近年不断涌入神州的西方文化,也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独立人格、平等观念、民主法制、契约精神等,作为现代文明的积极成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另一方面,唯利是图、自我中心、政治冷漠等病症,也侵蚀着我们民族文化的肌体。再次,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革命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等新思想、新观念,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并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因循怠惰、保守僵化、盲目排外、空头政治等陋习,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阻力。总之,新旧杂陈,泥沙俱下,新的要突破旧的,死的要拖住活的,成为转型期社会的显著特征。至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情况也可作如是观,不论自明。
不可讳言并值得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视的是,在最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大幅度改善,随着商品经济对传统(古典传统和五四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建设,新型价值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心灵无所归依,行为失范,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空前地衰落了!见死不救的人情冷漠、人心死亡症,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的贪婪症,钱权交易、金钱万能的良知泯灭症,知识贬值、精神无用的文化贫血症,急功近利、贪图现世的短视症,斗富炫奢、一掷千金的浅薄症……种种精神瘟疫,正弥漫于我们的社会,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人文精神传统的严重障碍。要扫除这些障碍,不仅要大张旗鼓地“破”,而且更要旗帜鲜明地“立”。边“破”边“立”,边“立”边“破”,“破”“立”并举,以“立”为主。以“立”为“破”,应当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不言而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重建人文精神传统,这二者的价值指向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时代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今天,我们重建民族人文精神,决不是回首过去“寻找失落的世界”,也不是面向“蔚蓝色”构筑乌托邦之梦,而是立足当代中国,吸取本土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大胆创造转化,以为新人文精神的养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把已经产生出来并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新人文精神予以提炼、升华,使其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精神动力。概括而言,我们要重建的人文精神系统中,主要内容有: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求新务实、讲求效益、科学民主、法制道德、自由平等、独立意识、公正公平、竞争协同、宽容和谐、义利并重、忧患意识、“终极关怀”,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读者都了然在胸,无须赘论。但作为新人文精神的理论构架,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而从理论上进一步申论、完善。我们坚信: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理论框架,还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调整。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它最终会建立起来。(www.xing528.com)
【注释】
[1] 董乐山:《“人文主义”溯源》,上海:《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7月9日。
[2] 牟宗三:《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的完成》,载《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151—185页。
[3] 唐君毅:《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现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义与根据》,载《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41—57页,第401—4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