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建设的又一难题,是人文精神载体的整体缺失。
要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要弘扬人文精神,必得有一个健康的主体。没有一个健康的主体,则人文精神无处承载。而令人叹息的是,在当今社会,人文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竟然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能够承载它的阶层性群体。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价值系统的内核,决不是四处飘荡的孤魂,而是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动力。这就需要一个群体来实践它,承载它。否则,人文精神就不是能够用于实践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拓展人的文化视野、开拓人的胸襟的价值理念,而是束之高阁的空头讲章,是迂腐书生书斋里的清谈。问题在于,要承载这样一种巨大的精神价值,无疑需要一个有胆有识有志有力的群体。农民不能承担这个重任。这不仅因为农民整体文化水准低,而且因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社会地位低下。商人也不能承担这个重任。因为商人所奉行的价值原则,很多时候是与人文精神相抵触的。个体户、私营业主、外企雇员等,由于他们力量的分散,以及他们受制于人、受制于社会别的阶层的程度很大,也不能成为承载人文精神的群体。真正能够承载人文精神的群体,一是公务员阶层,一是知识阶层。
公务员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社会的管理阶层,理应承载人文精神,实践人文精神。问题在于,当今的公务员队伍良莠不齐。在社会诸多诱惑下,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催化下,一些公务员(主要是处于领导职位的公务员)贪污腐化,骄奢淫逸,连起码的做人资格都没有,怎么能够承载人文精神呢?更何况,近年来传媒关于官员的腐败堕落报道,连篇累牍,腐败堕落的官员层出不穷,社会上弥漫着空前的仇官情绪,给人的印象是公务员阶层应当好好整治,而不是要他们去承载什么人文精神。
知识阶层按理是应当而且可以承载人文精神的。但事实却大谬不然。1949年以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知识分子阶层大部分是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从早期的团结、教育、改造,到“文革”中的被全面专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整治得没了灵气,没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惰性的影响,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软弱,社会地位的限制,它远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同时,由于某些民族劣根性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分化,相当部分知识分子自身缺乏自律,见利忘义,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甚至有的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样一个群体,怎么能够承载人文精神?更何况,尽管政府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经作了重大调整,但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官员和商人们心中,知识分子仍然是被看不起的,仍然是一群腐儒而已。在这种社会氛围和文化态势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够承载人文精神?(www.xing528.com)
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文精神的重建缺少一个优秀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堪作表率的群体。这样,人文精神载体的整体缺失,加剧了人文精神重建的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改造社会机制,调整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分配关系,塑造精英阶层,将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群体都改造成为优秀的群体,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去承载人文精神,去重建人文精神。
上述人文精神建设面临的这些难题,直接影响到先进文化的建设,影响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复兴。要解决这些难题,既要知识阶层的忘我投入,又要广大民众的价值认同,更要决策部门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决策,以便最终造成社会整体有机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使得中华人文精神挺立于心、挺立于世。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