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文化全球化是以西方国家(文化)为主导的,但文化全球化的态势始终离不开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诸多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构成的。如果说,文化全球化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些共性,力图发掘、形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某些共识(例如反对恐怖主义、尊重人权、重视生态伦理等);那么,文化多元化则更好地保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张力,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固然客观地存在着、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的一面,亦即文化的世界性的一面;然而,推动民族文化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主要还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其民族性的一面。否则,广义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无从谈起;具体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法兰西文化、日耳曼文化、美利坚文化等,就无从谈起。质言之,不同地域、民族、国度的文化,就失去了特色,就无所依托。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当今,文化的民族性仍然存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诸多表现;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和民间的种种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凸现了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迄今仍然难解难分的巴以关系,欧盟内部英、法等国对于欧元以及国际局势的不同处理手法,与其说是经济、政治利益所致,不如说是微妙的文化差异在起作用。中国朝野上下,一致认同加入WTO,齐心协力申办奥运,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在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但中国政府始终高举“中国特色”这面旗帜,中国知识分子一贯清醒地坚持文化的民族性[1],中国的老百姓总有“中国人”的情怀。诸如此类,都充分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不仅如此。在法国,在德国,在日本,在美国,在以色列,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本根”意识始终强烈地存在,并且通过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国际交往而顽强地表现出来。这些,有力地说明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和理念活生生地存在着。因此,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也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消解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恰恰相反,正是文化的多元化承载着、烘托着文化全球化的价值。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复杂的生态环境。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文化既有优秀的传统,也有落后的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德利用厚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民胞物与、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经过科学的诠释,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近代以来,反抗侵略,御侮图强,争取民族独立,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争取科学民主自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锻铸了新的民族精神。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契约意识,公正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这类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特点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树立起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外交往,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被我们重新认识,恰当利用。西方文化中始终高扬的法制精神,不务虚名的求实作风,严格管理的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的价值追求,已被我们接纳,并努力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利方面。不利的一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专断、唯上是从、抱残守缺、自我中心、妄自称大、忽视效率、道德至上、任人唯亲、宗派主义等恶劣传统,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至于历来被有识之士痛贬的窝里斗、反对竞争、反对冒尖之类的庸碌观念,仍有不少市场。而半个世纪以来一度盛行现今仍然被有的人用以捞取个人利益的空头政治,一时很难绝迹。近年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其负面影响所导致的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侵蚀着我们的社会空气。至于西方文化的腐朽方面对我们社会的负面影响,则是不言而喻。凡此种种,都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复杂严峻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合理的路线。毫无疑问,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解决文化全球化条件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主动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取得话语权,获取、借鉴先进国家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应当认识到,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不是同等概念。西方某些人要想利用文化全球化来化全球,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在西方某些人的话语系统和思维框架中,经济全球化最终便是经济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必然影响到并演变为文化全球化,进而演变为文化一体化;再进一步,演变为政治全球化、政治一体化,西方价值观笼罩、统一世界。这当然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决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日益提高,国内极个别人头脑膨胀,要用中国文化去化世界,特别是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去改变世界,同样也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无疑,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民族立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如果用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去指导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去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潮流,那就只能走向偏颇,并且最终走向失败。
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过:“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就什么也不是”(Development will be cultural in twenty-one century or it will not be at all.)。可见,文化建设在新的世纪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着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艰巨工作。我们应当而且能够以开放、健康的心态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既注意增强文化建设的世界性,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这样做,不为别的,是“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2](www.xing528.com)
【注释】
[1] 参见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北京:《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