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比较一致的话,那么,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认识则分歧甚多,甚至有人根本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臆想。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讲,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信息全球化为依托,通过日益紧密而又频繁的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更新自身、发展自身的文化整合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对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逐渐形成某些共识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趋势,而不是既成的结果,更不是弱势民族的宿命。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表现多多。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互联网、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乃至超级商场、专卖店等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性表现。关注人权,保护生态,反对恐怖主义,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新近表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WTO所奉行的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所倡导的“全球伦理”等等,更是从深层价值理念体现、推展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当然,1997年波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另外一种表现。甚至,我们可以说,2001年震惊世界、至今余波未了的“9· 11事件”,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极端表现之一。(www.xing528.com)
文化全球化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更不是推崇性、褒奖性的价值判断。西方学者所鼓吹的文化全球化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同质化、一体化,固然是异想天开;而我们国内有的人恐惧担心的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化、中国文化殖民化,则是杞人忧天。实际上,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学习、吸收、渗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身,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诚然,正如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一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强势文化也居于主导地位——至少迄今为止是如此!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在全球蔓延、泛滥,强烈地冲击着其他国度的文化。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就曾乘着经济全球化的长风,驶遍全球,在文化的层面体现出“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力量;麦当劳叔叔微笑着带来的美式面包,肯德基、比萨饼的汹涌而入,使国人品味到的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食品,而是西方生活方式的格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之类洋饮料,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潜藏着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的东西,因而尽管我们的某些爱国主义者用心良苦地炮制出了各种地方品牌的“可乐”,最终结果是败下阵来,使美国人感到“非常可乐”。在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中,我们在这类问题上显然处于弱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这种彼强我弱的文化交往中,也决不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单向灌输。中国文化固然受到冲击,西方文化也受到影响。当年的上海荣华鸡与美国肯德基大战,虽然以荣华鸡的失败告终,但这场大战不仅对于中国国民的精神、自尊的改造大有助益,而且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民族自立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曾经不可一世的麦当劳叔叔,现在居然入乡随俗地卖起了米饭——盖浇饭!当然,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件事,并不是如同某些“爱国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中国文化的强大同化力所致。恰恰相反,此事不仅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强大,而且只能用来说明美国文化的求实、灵活、善变。在文化全球化态势中,不同民族、国度的交往,对于相互沟通、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克林顿、布什访华,江泽民、朱镕基访美,彼此都充分地利用了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传媒,淋漓尽致地阐发了自己的价值观,使本国人民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度的人民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识,从而搭建起进一步沟通的桥梁,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正面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