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自然观:阴阳八卦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自然观:阴阳八卦与天人合一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阴阳八卦、天道理论、天人合一思想等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易经》中的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并且认为这些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由此而演变。这表明,墨家认为运动必然经过先后、远近的变化,即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中国古代自然观:阴阳八卦与天人合一

三、古代中国自然哲学

与古希腊人一样,古代中国人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并且也进行了逐层深入的追问和思考,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阴阳八卦、天道理论、天人合一思想等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1.《易经》的思想

《易经》据说是根据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概括而来的,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来说,这是一部卜筮书,但它的阴阳学说和象数推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易经》的书名曾被解释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阴”、“阳”两字虽不见于《易经》,在《易传》中才大量出现,但阴阳的观念是《易经》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易经》使用“—”“--”两个基本符号,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来构成各种卦象。近代学者对“—”“--”这两个符号的原始含义有不同解释,但都认为代表的是“阴”、“阳”两个概念。战国时代的《易・系辞》解释八卦的制作时说:伏羲氏曾“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研究“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经过广泛考察,然后形成八卦。这虽是一种传说,但可以说明八卦的制作原是对自然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和象征。《易经》中的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并且认为这些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由此而演变。《易经》以《易》命名,本义就是讲变易,即承认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成语“否极泰来”就是出典于《易经》。“泰”不是有得无失,而是失小得大,所以是好的卦象;“否”不是有失无得,而是失大得小,所以是不好的卦象。但事物的得与失,正如自然界中地势的“平”与“陂”,是往复转化的。做得好,由难转易,由危转安;做得不好,顺利也可以转化为困难。《易经》中提出了许多诸如否与泰、往与复、损与益等相互转化的观念,显示了原始辩证法的思想。

img3

图1-2 八卦(3)

八卦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

2.道家的学说

春秋末年,各个学派的思想家围绕着天道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

分析《老子》提出的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及“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典型命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对此处这个“道”字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道”是混沌未分的总体,从中“自我分化”或生长出“一”(统一的气)和“二”(对立的阴阳二气)和“三”(阴阳二气参和),从而形成“万物”。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无”与“有”的关系来看,这个“道”就是“无”,而“一”是“有”。万物生成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从“无”产生“有”、再产生“万物”的过程。

虽然《老子》中的“道”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它概括出一个最高实体的“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并从总体上来说明宇宙的构成问题,克服了中国早期的五行说、阴阳八卦说用某些特殊实物来说明万物起源的理论局限性。

“道”的运行规则又如何呢?《老子》中有这样的命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表明,在老子看来,“道”所遵循的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又无不为的法则。(www.xing528.com)

虽然不少研究者认为老子“道生自然”和“道法自然”这两种论述互有冲突、存在矛盾,但从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水平来看,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人类认识的深化。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他认为:“夫道,有性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6)这段话说明“道”虽然无形无象,却最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生化万物的本原。

庄子以物为有限,以“道”为无限,认为两者的存在形式也是根本不同的。有形的万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相对存在的,而“道”则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绝对存在。“道”无所依存,“自本自根”,它存在于天地剖判、时间出现之先;它存在于上下四方的空间之外。

为了说明“道”是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在“道”与“物”的关系上,庄子认为“道”衍生万物,而物不过是变易的形影,是“道”的表现。在庄子的思想中,“物”就是“形”,所谓物者只不过是众形相禅的现象。“形”是变幻的,万物之间发生着从一个形影到另一个形影的转变。“万物以形相生”。人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变化,只不过是“始卒若环”的形形相易。

庄子还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他认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7)

庄子的宇宙观虽然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合理的因素。

3.墨家的思想

墨家没有完整阐述过他们的世界观,但他们对时间、空间和运动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唯物辩证倾向。比如墨家认为:“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动,或(域)徙也。”这里的“久”是时间范畴,“宇”是空间范畴。由“异时”组成“久”(宙),由“异所”组成“宇”,说明无限是由有限所组成的。墨家还认为,具体时间如早上、晚上是有始有终的,而整个时间却是无始无终的;具体空间场所是有限的,而整个空间是无限的。这种对于时空既“有穷”、又“无穷”的辩证统一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在墨家的学说中,“动”是指物体所处场所的迁徙,“止”是表明物体由于受到阻挡而停止位移。这表明,墨家认为运动必然经过先后、远近的变化,即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里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却接触到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墨家的思想家们虽然不能明确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他们“有之而后无”的命题表达了他们“本来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有’是客观存在的观点。墨家还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人们对物质属性的感知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这是对道家“有生于无”思想的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