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斌开 杨依山 许伟
内容提要:基于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结合Heckman 两步法,定量考察了1990—2005年间性别、教育、地区和经验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其演变的贡献。研究发现:(1)选择性偏误对于研究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2)地区差异对劳动收入差距的贡献趋于上升;(3)教育的贡献总体上趋于增大;(4)经验的贡献持续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变迁、工资制度改革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快速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是1990—2005年间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劳动收入差距;Heckman两步法;夏普里值分解
*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081,电子邮箱:chenbinkai@gmail1com;杨依山,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邮政编码:250014;许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1,电子邮箱:xw02@pku1edu1cn.作者感谢林毅夫教授、Gary Jefferson教授、姚洋教授和黄少安教授对本文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文章提出的宝贵意见。作者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基金(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资助,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批准号:09BJL042)的研究资助。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创造了“增长的奇迹”。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李实,2003)。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增长和制度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根据经济理论和现实观察,我们可以尽可能识别影响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比如性别、地区、教育、经验等。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是一个需要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本文考察了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定量贡献,并进一步探讨了收入差距演变的内在机制。
现有文献大多从各个侧面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的研究,比如性别差异(李实、别雍。古斯塔夫森,1999)、地区差距(奈特等,1999)、教育回报(赖德胜,1999)等,但这些研究无法区分各种因素对收入差距及其演变的相对重要性。鉴于此,孟昕(2001)利用Fields等人(1999)的回归分解方法定量估计了不同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但这种分解方法对收入函数形式、收入分配度量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局限性较大(万广华,2004)。因此,有必要基于一个统一并且适用性强的分解框架来衡量不同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夏普里值分解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回归分解方法,符合自然分解原理,可以对任何不平等指标进行分解,对回归模型的限制也很少(Shorrocks ,1999)。万广华(2004)对常数项和残差项的处理使其更加完善,分解结果的含义也更加明确。利用这种方法,本文基于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CHNS),结合Heckman两步法研究了1990—2005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其原因。
研究城镇居民劳动收入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超过了农村,同时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在全国收入差距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分析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理解整体收入分配演变过程越来越重要(李实,2003);第二,劳动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来源。本文研究的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补贴等。工资差距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奈特、宋丽娜,1999),但奖金和补贴等工资外收入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不可忽视。赵人伟和李实(1999)的研究发现,1988年和1995年工资外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均接近30%,因此将工资外收入包含在本文研究之内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益拓展。第三,相对于农村劳动收入数据,城镇数据准确性较高,可以降低测量误差对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本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说明数据来源,并对1990—2005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进行定性描述;第三部分基于Heckman 两步法,建立选择方程和收入决定方程,并对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进行介绍;第四部分分析回归和分解结果,探讨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演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含义。(www.xing528.com)
…………
五、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定量考察了1990—2005年间性别、教育、经验和地区等因素对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及其演变的贡献。我们发现选择性偏误对于研究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文章首先采用了Heckman 两步法来纠正选择性偏误。研究发现:(1)地区差异对劳动收入差距的贡献趋于上升;(2)教育的贡献总体趋于增大;(3)经验的贡献持续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变迁、工资制度改革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快速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是1990—2005年间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第一,教育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它是教育回报上升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它也表明降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缓解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执行为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教育,是教育机会平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基础教育质量的差异、职业教育的滞后依然是低收入者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经验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断减弱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制比例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迅速变迁以及快速的技术进步使得经验的回报快速下降。
因此,有必要加强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以缓解这种结构性变化对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
第三,地区对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绩效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个体劳动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一结果表明,继续放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加强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对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非国有企业收入差距是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手段。
综上,本文对1990—2005年间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劳动收入差距的相对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收入差距演变的内在动因和政策含义。但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制度或政策性因素对中国劳动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