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兰州人口迁徙:走近兰州

近代兰州人口迁徙:走近兰州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兰州人口迁徙鸦片战争以后,全国政局动荡不安。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建和恢复生产的工矿企业,在交通运输上,形成了以兰州、平凉为中心的11条公路干线,为各地人士迁入兰州创造了一定条件。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兰州,兰州的商业迅速走向繁荣。农产品中的水烟、棉花更是兰州出口货物的大宗,动辄数百万斤。而且这一时期兰州的经商者始终以外地人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兰州人口的骤增,还使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近代兰州人口迁徙:走近兰州

(2)近代兰州人口迁徙

鸦片战争以后,全国政局动荡不安。甘肃与中原相比,相对稳定,各种人士和难民便循着历史的老路,来到甘肃。这十几年中,工业经济、交通运输事业较之过去有着明显的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建和恢复生产的工矿企业,在交通运输上,形成了以兰州、平凉为中心的11条公路干线,为各地人士迁入兰州创造了一定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半个国土沦丧,中国整个重心向西北作战略转移,沦陷区的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避难迁兰,使得边远闭塞的兰州成了流亡同胞避难的场所,加上苏联援华的军用物资和战机把这里作为中转站,兰州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支持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同时,沿海工业的一些设备、资金和技术人员纷纷西迁兰州,以寻求安全的生产地。随着内地工厂的大举迁兰,北平、天津上海杭州及其他各地的大批商业团体也纷纷迁往兰州,沦陷区以东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难民也大量投奔这里。随着人口大幅度增加,兰州出现了现代第一次移民高潮。据统计,抗战时期兰州市的人口由1935年的9.6万人,增加到1944年的17万人,增长近一倍,使得兰州的工业、商业、教育以及文化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兰州,兰州的商业迅速走向繁荣。到1945年,兰州的商店总数已经达到2000多家。仅兰州的杂货店就有277家,京货店更是分门别类,形成了专门经营布匹、丝绸呢绒、百货、服装等商店。此外,茶商、烟商、食品商和粮行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甘肃羊毛的产量及绵羊的头数均在中国占多数”的局面。农产品中的水烟、棉花更是兰州出口货物的大宗,动辄数百万斤。从此,兰州的水烟和皮毛成为闻名遐迩的土特产。而且这一时期兰州的经商者始终以外地人为主。如著名的山西绛太帮,在兰州经商者有1万余人,兰州的海菜行(酱园)、客栈业几乎都是他们在经营,其他行业如绸布、百货、五金、铁器、杂货等大都也是他们在经营;京货、杂货业大都以京、津一带商人专营;水烟中的青丝烟主要由陕西籍商人经营。所以有人说,兰州“金融之权,操纵于山、陕、津帮之手;各大行店,晋商称胜;钱庄药号,秦人居多;购办皮货绸缎杂货事业,津、晋两帮,又称并驾;制造青条黄烟,陕、甘两商亦足齐驱”。这些外地商人的移居兰州和对兰州商业的经营,使各地先进的经营方式传入兰州,为兰州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兰州商业的发展,还使兰州再次扮演了“丝路”重镇的重要角色。当时俄国商人在兰州专门设立机构,然后通过兰州,经嘉峪关、新疆等地,将大量羊毛、药材、茶叶等,运销俄国。在国内,兰州的商人将南方大量的工业品运销新疆等地,新疆等地丰富多彩的土特产如地毯皮衣葡萄干又被运回兰州。在甘新公路修通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兰州终于再次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明珠,重新放射出她耀眼夺目的光彩。(www.xing528.com)

相对稳定的政局以及一些学校内迁、人才流入使兰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中央政府先后在甘肃开办了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国立院校。省立甘肃学院经也改为国立甘肃学院。初步形成了甘肃高等教育体制雏形,对开通甘肃风气,培养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人口的骤增,还使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抗战期间,一大批文化名人如茅盾、张仲实、萧军、塞克、吴渤、顾颉刚等相继来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兰州相继成立了一批抗日救亡团体,如甘肃青年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团体读书会、回民教育促进会、小学抗战慰问团等。一系列的进步刊物也相继创办起来,有妇女慰劳会创办的《妇女旬刊》,谢觉哉指导创办的《西北青年》,青年进步作家吴渤主编的《战号》,顾颉刚创办的《老百姓》,共产党员丛德滋、于谦创办的《民众通讯》,萧军、塞克分别主编的《甘肃国民日报》副刊“西北文艺”和“剧运”等,均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兰州大地上。这一时期兰州的话剧得到了很大发展,从北京、天津、西安等地迁来了一批话剧团,著名的有联合剧团、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王氏兄妹剧团等,当时上演的剧目《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均是宣传抗日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这些战火中兴起的文化事业,使得迁徙来兰的外地移民同兰州人民一起同仇敌忾,共渡难关,一起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