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始有兰州建市之建议,只因政局动荡而未果。国民军入甘后,以修筑东、西大街为标志,开始民国以来首次市政建设,将内城四门改为东、南、西、北,而后又将郭城的通远门、拱兰门、通济门分别改称小稍门、南稍门和桥门。1927年,省府倡议建市,筹备工作虽提上议事日程,惜因政局多变,局势不稳而搁置。直至1930年,又经省府筹划,复有兰州设市筹备委员会设立。兰州市市区设计委员会的成立。8月,改组为兰州市区建设委员会。1940年5月,省府命令设立兰州市政筹备处,是年7月1日市政府成立后,合并建设委员会和市政筹备处两机构,组成兰州市工务局。工务局作出计划,决定对中山路(桥门街、炭市街、南关正街)、中正路(绸布街、南大街、孝友街)、定西路(西关什字、握桥街、九间楼)、民国路(县门街、部门街、学院街)、励志路(万寿宫)、中华路(东、西大街)、益民路(东关正街、福寿街)、靖远路(庙滩子、凤林关正街)等骨干道路进行拓宽修筑。1939年,为避日本飞机轰炸,便于居民疏散郊外,在城郭上开城门:在南郭城墙上开西南门(俗称双城门)、东南门(今广场体育馆西侧);北城墙在励志路(今通渭路)开城门;内城墙在州门什字(今武都路与永昌路什字),学院街(今武都路中段与静宁路什字),曹家厅、马坊门南(今永昌路中段、金塔巷西口稍南)开4个缺口。兰州市首任市长蔡孟坚在日寇轰炸的废墟上开始了兰州建市以后的第一次市政建设,市区主要干道和分支街道全部整修拓宽。城市面积也突破城池管理的范围,遂扩至四郊,面积仅16平方公里,除去河流山林,计15160亩。1942年,扩大兰州市界范围,黄河南岸拓界东至东岗镇以东,南到阿干河谷石嘴子,西至土门墩之墩台;黄河北岸,北至罗锅山、九州台顶,西至孔家崖,东至盐场堡枣树沟。市区面积扩至146平方公里。使黄河穿城而过,改变了“河水浸城墙”狭小面貌。展开地图,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蝴蝶,飞卧黄河两岸。同时,市工务局作出《市区规划》和《兰州市区路网设计图》,除了堪划市界,修建、拓宽市区的交通干道,市区内还规划了学校、居民区、商业区、化学工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公园公共场所;商业零售、菜市场、综合商场等都有规划布局。这个规划布局,可视为兰州建市后的第一版城市规划。1943年,根据规划,先后完成西北新村(含西北大厦),兰州、皋兰、周家庄、握桥等四大市场、公共体育场(在木塔寺、兰园)、儿童运动场(兰园)、公共活动(兰园)等场所和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又对兰阿公路北段、中街子、井儿街、畅家巷、闵家桥、山字石、鼓楼南街、贤后街、萃英门、静安门、玉石巷、共和路、忠烈祠、黄河堤岸(小西湖—庙滩子)等支干街道以及城楼、河防设施进行修护。
兰州解放后,城市建设基本依据1943年制定的规划。1952年,根据政务院批复的《兰州市新都市建设计划》,市区总面积扩至450平方公里。具体规划行政区、专用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院校区及交通等设施。1954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兰州市实施《兰州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心,是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城市功能分区为,以沿河阶地团组式分布的自然形态基础,划分为西固、七里河工业区,市区东部安宁计划工业区,高坪居住区以及科研、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休养、风景、仓储、商业、瓜果蔬菜供应等功能分区。其后,随国家、省(区)辖区的变化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调整,围绕兰州“两山一水”做文章,结合兰州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民族多元文化,以黄河穿越兰州城为主轴,构成兰州城市的主脊,勾画兰州城市发展的新理念。1958年开始,对城市核心区的道路重新命名、整修,主、次干道沥青或混凝土路面硬化处理。(www.xing528.com)
1974年4月,实行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先后将皋兰、榆中、永登三县归并兰州市,全市面积扩至14414.5平方公里。1985年10月,白银区划出单独成市,兰州的面积缩至13085.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是建市初城市面积的两百倍。又陆续拓筑、兴建了许多交通要道,至21世纪初,形成兰州的城市交通网络。但在历年的拓建中,城墙陆续拆除。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年城市的扩建和发展中,街道的名称、位置多有变换,有的甚至消失。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开拓和拓宽东岗东、西路,庆阳路、中山路、皋兰路、天水路、白银路、平凉路、静宁路、酒泉路、张掖路、永昌路、秦安路、武都路、西津路、滨河路等主干、次干道以及连通这些街道的街巷。完成商贸中心、体育场馆、科技展览馆、电信、邮政等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旅游、居民生活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完成黄河风情线、张掖路商业步行街、庆阳路—中山路金融商贸一条街、金城关旅游文化区等商贸、旅游及休闲娱乐场地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