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
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装备制造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部。石化、冶金、电子、机械是辽宁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以机械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工业有1000多家,能生产158类近20000种产品,在辽宁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本章首先简单描述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国内比较。接着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战略分析。最后探讨了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辽宁装备制造业能生产重型矿山设备、石油化工机械、起重运输设备、汽车、金属切削机床、远洋巨轮、内燃机车等重要装备。不但能向全国输出大量的工业装备,上缴大量利税,而且还输出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50余载的风雨历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一、门类齐全、规模较大
目前,辽宁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车制造、环保为支柱产业,包括航空、军工、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煤炭、服装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技术力量雄厚。省会沈阳市曾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装备制造行业门类齐全,全国装备产品共216种,沈阳能生产172种,占70%以上;机床、有色金属冶炼设备、石化工程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电机辅机设备、大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重型矿山冶金设备、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大型高速公路施工设备(即“一机八套”)生产能力闻名全国。截至2000年年底,沈阳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575个,大多分布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机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及环保机械制造业企业中;拥有职工28万人;资产总额752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8%;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2]。
二、拥有一批全国领先企业
作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电装备工业集团以“装备中国”为己任,以“建立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及西部大开发的同时,积蓄走向国际的力量。目前,该集团产品广泛服务于石化、电力、冶金、煤炭、环保、建材等诸多领域,风机、往复式压缩机、工业泵、破碎粉磨机械、轧机、交流电动机等9大主机均是全国知名品牌,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离心式压缩机、液压件等10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沈阳机床集团的高精、高速、高效和成套数控机床已经进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军工、汽车等核心领域。在上海磁悬浮轨道梁加工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并胜利完成任务。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而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配套设备,包括各种切削机床、数控加工设备、锻铸设备及专用设备,其数控加工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02年,沈阳变压器公司(简称“沈变”)为三峡工程提供的“500千伏换流变压器”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沈变”已打破国际先进企业对同类产品技术的垄断。近60年来,“沈变”始终致力于大容量、高电压变压器及各种特种变压器的研究,如今“沈变”已成为中国最大、最有实力的变压器研发、制造基地。
有60余年历史的沈阳东基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的大型企业集团,曾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东基集团的民品正在蓬勃发展,产品覆盖压力容器、机械设备、机电及电控、特种材料、建筑材料、工模具制造、协作零部件加工等诸多领域,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部分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东北制药总厂制药机械分厂以东药集团为依托,走上了“自主研发为主,外延联合为辅”的健康发展之路,成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专业设计、制造、安装的优秀企业。
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器人是先进装备的典型代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系列机器人和设备产品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令业界刮目相看,其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之列。新松公司已面向汽车、摩托车、电器领域,开发生产出4大类10多种工业机器人,成为我国唯一能与国外机器人公司抗衡的科技企业。
沈阳东软集团研制生产的全身CT扫描机、螺旋CT、核磁共振、彩超等一系列数字医学影像医疗设备,成为国内唯一可以提供系列数字医学影像产品的企业,其中全身CT扫描机还填补了我国医疗器材领域的空白。东软集团在通过了严格的欧洲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后,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实现了中国大型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在欧美市场销售零的突破。
燃气轮机是当今世界上最新和最主要的动力机械,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少数国家的技术和产品所垄断。由沈阳黎明航发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QD—128和QD—70燃气轮机机组点火成功,标志着沈阳在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沈阳的普通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全国行业骨干地位,这一行业的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机器厂、矿山机器厂、鼓风机厂、气压机厂、水泵厂等一批大企业成为了国内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其生产的数控机床、透平鼓风机、透平压缩机、矿山设备、水泥设备等产品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并享誉海外市场。
辽宁的汽车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也形成了华晨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航天三菱发动机有限公司、汽车制造厂、华龙客车制造厂等一批知名企业,其生产的轻型客车、豪华客车、轻型卡车、轿车、越野车、汽车发动机及各种汽车零部件也占有了全国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全国八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大连冰山集团的制冷设备、瓦轴的ZWZ牌轴承成为叫响全国的名牌产品。而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机床集团、大连新船重工、东风朝柴、营口盼盼、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沈阳农机集团、沈阳天菱集团、沈阳大陆激光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稳步占领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优秀的装备制造企业。
三、高市场占有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在辽宁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各行业总量指标,如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以及工业总产值等,都在国内占有较高的比率(见表4-1),尤其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总资产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都在全国排名第四,产品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排名第五;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品总资产在全国排名第三,产品销售收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和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八。但是辽宁的装备制造产业中各行业的亏损较重,以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衡量指标,辽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在全国排名第二,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全国排名第四,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在全国排名第十一和第七,运行绩效较差。
四、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3]
表4-1 辽宁装备制造业行业具体指标及排名
辽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技术装备为例,全省工业设备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厂的设备占60%以上,三四十年代出厂的设备还占30%,七八十年代出厂的设备不足10%。综合估计全省工业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7.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8.3%。按机台计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3.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3.3%,相当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多达58.7%,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4.2%。再从生产方式上看,辽宁的10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方式中,有77%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主,重工业生产设备基本上以半自动化为主,自动化为辅;轻工业设备基本上以机械化为主,半自动化为辅。试想,以这样的设备和生产方式怎么能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有竞争力的产品呢?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信息发布系统2003年统计数字和《辽宁统计年鉴》(2003)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由于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辽宁的装备制造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非常微薄,许多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以辽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引以为傲的机床制造为例:1987年,日本的机床产值数控化率达到70%,原苏联为46.4%,韩国为32.4%,我国仅有6.1%;1995年,辽宁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只有4.3%,产量数控化率仅有1%,品种数控化率不超过5%。据调查,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大多为进口产品以及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占领,其结果是市场需要的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的市场不需要。由此可见,技术创新问题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瓶颈,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壮大急需进行技术创新。
第二节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
反映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因此,必须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来衡量竞争力。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工具有许多种,其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消除指标样本间的相互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即主成分)。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成分的合理权重,用提取的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具有上述独到之处,近年来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章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力加以分析和比较[4]。
一、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1)样本数据标准化变换。设样本数据矩阵为X =(xij)m×n,即n个指标m个样本。标准化数据矩阵为Y =(yij)m×n=(Y1,Y2,…,Yn),标准化变化公式为
经过标准变换后,各样本的均值与方差分别为0和1。
(2)写出样本相关矩阵。设样本相关矩阵R =(rij)m×n相关系数
并且有rij= rji,rii= 1。所以,R是对称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均为1。
(3)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由特征方程解出n个特征值λ1≥λ2≥…≥λn,由齐次线性方程组(R -λI)= 0解出对应的特征向量L1,L2,…,Ln
(4)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K个主成分。
式中,这表示第j个主成分是标准化指标样本的线性组合,其系数是特征值λj对应的特征向量Lj的分量。
(5)分析主成分的经济意义,并进行综合评价。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5]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装备制造业可以分为6个大类: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信息发布系统2003年的统计数字报告,主要选取企业单位数(个)、资产总计(千元)、产品销售收入(千元)、利润总额(千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出口交货值(千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产品销售费用(千元)、资产负债率(%)和资金利润率(%)11个指标来反映装备制造各行业的竞争力。
1.通用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2003年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数据详见表4-10,将表4-10中有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要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经计算得出以下数据(见表4-2)。
从表4-2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5.747%。也就是说,用这两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11个指标,基本反映了原始信息。而且经过主成分分析后,这两个主成分是相互独立的,这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客观性。这两个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权重见表4-3。由该表可见,第1主成分除了在资金利润率这一指标上的权重为负值外,在其余各个指标上的权重均为正值,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的经济规模,也就是总体规模竞争实力。第2个主成分在资金利润率上有较大权重,可以认为其反映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即相对效益竞争实力。根据这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对大陆30个省市[6]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排序,见表4-4。
表4-2 主成分列表
由表4-4可以看出,辽宁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为0.02791,在统计的30个省市中排名第五,排名第一的省份是江苏,其主成分得分为0.70891;辽宁省通用设备制造业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得分为-0.47899,在统计的30个省市中排名第十九,排名第一的省份是贵州,其主成分得分为2.52197。
2.分析结果汇总比较
表4-3 因子负荷矩阵(即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权重)
表4-4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通用设备制造业)
续表
按照同样的原理和步骤,可以对装备制造业其他类别进行评价。为了节省篇幅,下面的分析省去了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直接给出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据表4-11~表4-19的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省市在装备制造业不同类别中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分别见表4-12、表4-14、表4-16、表4-18、表4-20),汇总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得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各类行业的主成分得分及名次,见表4-5。
表4-5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各类行业的主成分得分及名次
注:①括号内为排名第一的省份。
②差值是指与排名第一的省份主成分得分之差。
③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效益竞争力主要是由“资金利润率”这一平均指标反映的,广东、江苏、上海和辽宁等地装备制造类企业总数较多,尤其是亏损企业较多,而甘肃、宁夏、内蒙和贵州等地企业数目较少,亏损企业也少,这是造成二者资金利润率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甘肃、宁夏、内蒙和贵州等地效益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普遍较高。
由表4-5可以看出,辽宁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为-0.1011,在统计的30个省市中排名第七,与排名第一的江苏相差0.52223。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得分为0.46699,在统计的30个省市中排名第十九,与排名第一的宁夏相差1.599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为-0.1503,排名第六,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相差0.94733。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得分为0.44169,排名第十一,与排名第一的贵州相差0.9217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为-0.12013,排名第九,与排名第一的上海相差0.4825。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得分为1.21677,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甘肃相差0.874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排名第一的省份是广东,得分为1.43124,辽宁仅为-0.21741,排名第九,二者相差1.64865。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辽宁得分为-0.23341,排名第十八,与排名第一的内蒙相差4.4269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第1主成分(规模竞争力)得分排名第一的仍是广东省,得分为1.28007,辽宁得分为-0.19118,排名第九,与之相差1.47125。第2主成分(效益竞争力)得分排名第一的甘肃省得分为1.30577,辽宁得分为0.10091,排名第十七,与之相差1.20486。
3.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从总体上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实力,各类行业在统计的30个省市中(不含西藏)排名都在前九名以内,因此,辽宁构建装备制造集群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实力,但是行业总体经济效益普遍欠佳,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余行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大约在第十一名到第十九名之间,缺乏效益竞争力。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今后的发展重心应是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战略举措,努力提高经营绩效,如加强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等,从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市场绩效。
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在规模竞争实力方面排名较靠前,但是与排名榜首的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相比,主成分得分差值总体上看普遍较大,这说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上述几个省市的竞争实力相差得比较悬殊。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地位不容乐观,更不能沉浸在“共和国的装备司令部”的光荣历史中,应大力发展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构筑产业支柱和增长点。
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在全国位居第五、第六和第七,且与排名第一的省市差值相对较小,是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相对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三大行业。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应以这三类行业为支柱和增长点,构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带动其他类别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并最终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辽宁省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大行业,虽然在全国的总体实力排名中都位居第九,但是与排名第一省份的差距非常大,数值分别为1.64865和1.47125,并且行业的经济效益低下,因而作者认为目前不应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或支柱性行业。
第三节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
SWOT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经济主体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它是通过对地区经济主体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th)和劣势(Weak)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主体的实力,通过对经济主体所处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reat)来判断环境的吸引力。经济主体自身的实力和环境的吸引力就构成了该经济主体的战略地位,可以据此作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这里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结果。
优势是指经济主体的能力与资源上比竞争对手强的地方,劣势是指经济主体的能力与资源不如他人的地方。大家共有的优势或劣势不能算做自己的优势或劣势。
机会与威胁是指经济主体面临环境中已经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或事件,若这种趋势或事件对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有利,则它是一种机会;如果不利,则是一种威胁。有利的含义是,经济主体如果抓住的话,其经济战略地位会得到改善;不利的含义是,经济主体如果无法回避或应对的话,其经济战略地位会遭受损害。机会、威胁也是相对的。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优势、劣势侧重于内部环境的分析,机会、威胁侧重于外部环境的分析,内外部分析的结果形成了对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判断,因此,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经济主体战略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SWOT分析不仅能对一个地区经济战略地位做出比较清晰、全面、系统的判断,而且也为制定提升其竞争力的战略提供一个直接的思路。一个优秀的发展战略应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自身的优势,最有效地抓住环境中的机会,使其竞争力得以极大提升,这也可以成为机会优势匹配战略原则。
二、优势分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具备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和产业集中度
尽管近几年辽宁装备工业的优势地位一再下滑,但是辽宁装备制造工业毕竟有着雄厚的基础,老工业基地的名气和影响也是一笔不小的沉淀。某些重要基础装备如机床、输变电、造船、机器人等依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经过近几年的改造,辽宁省实现了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国产化,大型石化装置成套能力达到95%以上,水泥旋转窑比超过50%,高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玻璃浮法工艺比重达到68.5%,数控机床及系统、数字化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规模化,成为辽宁装备工业中先进装备代表[7];环保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制造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大型垃圾综合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除尘脱硫设备等国内急需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成套化,已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中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辽宁装备工业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改造,已经初见成效。“中国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之乡”等美誉,表明辽宁装备工业在某些领域依然保持着全国领先的地位。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从总体上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较高,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三大行业。并且辽宁装备制造工业资产存量大,产品门类众多,包括飞机、造船、机车车辆、汽车、机床、输变电设备、石化通用设备、环保机械、现代农机等,企业的分布较为集中,这些有利条件不仅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施集群式创新搭建了平台。
2.拥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个案[8]
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尤其是浙江省境内分布着成百上千的各类产业集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难以发展产业集群。事实上,辽宁省海城市的西柳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发展出一个闻名于东北的服装业集群。
西柳服装业集群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的北端,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群中心,距海城市区10公里。全镇总面积64.12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人,暂住人口5万人。西柳服装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业集群,也是东北唯一的产业集群。西柳服装业集群的核心是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1.6万个摊位的西柳服装大市场,该市场辐射国内20多个省区及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南非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日流动人口10万人,日交易额5000多万元,2002年以186.4亿元的交易额位居全国各大专业批发市场前列。该集群的重要构成单位是全镇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主导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年工业总产值80亿元,占西柳服装大市场销售比例的40%。另外,西柳镇的150多条客货运输线路中每日往返客货班车450多辆,平均月货物吞吐量80万吨,镇内各类饭店、旅馆600多家,还有7家金融机构的56个商业网点等,构成了该集群重要的服务支撑。
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东北地区最富裕、最美丽的镇,也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服装制造业基地。西柳镇也因此而被我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誉为“关东第一镇”,被原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赞为“鞍山的光荣、辽宁的亮点”。
西柳服装集群的成功不仅表明辽宁可以发展产业集群,而且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集群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3.具备较好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流动性
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因此,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和过程管理水平。辽宁地区具备较好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流动性(详见表4-6和表4-7),这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辽宁的装备制造产业有一批在技术上居于全国同行之首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有效发挥集群的技术外溢作用。另外,许多装备制造产品的行业研究所都设在辽宁,这些优势为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表4-6 知识创造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10位地区(2002年)[9]
表4-7 知识流动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10位地区(2002年)[10]
4.社会资本优势
几年前,面对辽宁省工业经济在全国位次的后移,专家普遍认为:“阻止这种后移,必须要加快对老工业企业技术设备改造步伐,但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很难办到的事情让辽宁人办到了,企业老了、设备老了,但辽宁产业工人不甘服输、锐意进取的精神未老。他们以苦干、实干加科学的精神向老企业、老设备开战。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已使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初见成效。另外,辽宁人性格淳朴、豪爽,讲究诚信,注重合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便是恰如其分的写照。这样的人文环境为产业实施集群式创新提供了文化氛围。
三、劣势分析
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与当年的“共和国长子”时代相比,在许多方面已不再辉煌。在上一节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国内比较的阐述中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其相对劣势。除此之外,与国内同行业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还存在如下劣势:
1.经济效益滑坡,行业亏损严重
根据对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数据的分析,反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的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净值、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前九名;而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如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资产利税率、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则在全国平均处于第十五位左右,2003年全行业亏损22.35亿元,约占全国行业亏损总额的7%(根据表4-11~表4-20的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的效益竞争力排名均落后于规模竞争力排名(见表4-5)。
2.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
一些有市场潜力的装备没有及时组织生产、占领市场;一些新兴装备产业化的进程缓慢;部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慢,优势正在减弱;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优势下降,产业萎缩,市场竞争能力衰退,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体制机制僵化
与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的企业在市场经济观念、对外开放观念、改革观念、竞争意识等方面差距很大,企业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制度创新滞后,不能适应21世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4.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据统计,1998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资本占47.44%,而装备制造业大省市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则分别为26.82%、18.28%、12.25%和34.84%(见表4-8)。民营经济不发达,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所有制结构单一,大量国有资产处于低效、无效配置状态,这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趋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4-8 装备制造业大省国有及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比(1998年)
资料来源,徐春涛.深化结构调整,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0年第6期,第16~17页。
5.企业负担重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多是在“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债务包袱沉重,富余人员多,分流困难,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四、机会分析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朗,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作用日渐突出。面对世界经济的这些深刻变化,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不仅要抢占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要着眼于全球市场,积极参加国际竞争。这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2.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
全球产业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出于扩张市场的考虑,在控制核心技术、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也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辽宁省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受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各个产业的技术升级都必须以装备制造业的先行发展为基础,这将对装备制造业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在产品的品种上,要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在产品的档次上,要更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这就要求辽宁装备制造业必须实现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技术创新趋势
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策略经历了如下的变化历程:20世纪60年代是规模效益第一;20世纪70年代是价格第一;20世纪80年代是质量第一;20世纪90年代是快速反应能力第一;而到了21世纪,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也就是说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技术创新。(www.xing528.com)
4.国际市场机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辽宁的某些优势装备产品将会找到更多的市场,同时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或协作配套伙伴。比较成熟的投资环境将会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伙伴参与辽宁装备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竞争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政策效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绝佳良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鼓舞下,“摆脱困境、重振东北雄风”已成为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的庄重宣言,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技术改造等项目,使辽宁装备工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其装备工业与西部地区有着高度的关联度,而困扰我省装备工业的企业改革、巨额资产存量盘活、科研成果转化、结构调整、市场开发等问题,都能在西部开发中找到切入点。另外,在“十五”期间,将有众多的重点工程项目,如“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建设等,这些都为辽宁装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五、威胁分析
1.市场竞争激烈
“十五”期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其突出表现就是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这对于国有经济占主要地位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来说,无疑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2.国际市场冲击
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将进一步融合。这一方面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参与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省内企业不得不承受直接来自国际上的压力。要迎接这种挑战,必须着力发展本省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
六、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SWOT矩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SWOT矩阵(见表4-9)。
表4-9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SWOT矩阵
由上表可见,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是从优势分析和机会分析中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但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与基础,还具备许多外部机遇。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不但具有战略必要性,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第四节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产业集群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诱因,鼓励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这对效率并非是最高目标的国有企业来说缺少吸引力。事实上,国内外既有的产业集群中鲜有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因此,作为国有企业颇为集中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实施集群式创新的振兴战略时,必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与改制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扶持民营的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企改革与重组之中,为实施集群式创新战略培育出健康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
二、发展优势行业
实证分析表明,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三大行业。其余装备制造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尽管拥有一家或几家国内行业“排头兵”企业,但是这些行业整体上既不具有规模竞争实力,又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而辽宁装备制造业今后的发展应有所侧重,集群式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应以这三个行业为主体,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强化集群的创新效应,真正实现集群式创新。
三、促进技术转让和知识流动
作为技术知识的“生产者”机构的多样性是企业异质性的反映。因此,有效的技术转让必须是灵活的。在企业水平上,有明显不同的要求和希望。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有更强烈地应用创新体系的意愿。相反,中小企业偏爱与地方代理商非正式的交流,他们关注与个人的联系,更喜欢独立性,他们的行为具有自发性。
一般而言,企业间或企业部门和研究机构间的技术转让和合作均建立在信任和经验的基础上。学术和企业交流的复杂社会性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直接的联系和非正式网络在创新体系中形成传输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的主要的途径时,灵活的技术转让能够有助于建立和稳定这些非正式网络。有关技术转让的研究表明,在创新体系中,现有技术转让的重要部分是自组织的,直接在科学家和公司技术员和经理间发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体化的公司和合作公司发现了与学术机构的知识交流和公司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而其他的公司虽然对合作感兴趣,但是一直犹豫不决。原因在于,合作期间涉及的生产过程和成功机会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合伙者信任的缺乏增加了公司的风险,这必然产生一个抑制门槛。对于尚未与学术机构合作的企业而言,它们要想有效地应用来自这些机构的技术转让,就必须克服这一门槛。
第一,规模是技术转让的重要因素。规模和创新活动的程度之间强烈的联系表明,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更容易开展系统的R&D活动并成功地带来创新。由于小公司R&D活动抑制障碍的存在,因而对没有自己的R&D活动公司的“门槛资助”[11]将增加与公共部门研究机构合作计划的公司数量。
有效的技术转让政策不是替代对中小公司的R&D资助,而是补充。支持小企业技术部门的“门槛计划”有助于在这些公司中建立成功的创新机构。这些“门槛计划”的目标是刺激和提高公司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此外,为小公司提供信息,比如新产品交易会、研讨会和其他非正式的技术转让,对其创新能力而言也是有效的。
第二,为了在集群式创新中增加技术转让和知识流动的效率,应当在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中介性专业化机构。这样的专业化机构类似于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介绍所。因此,这些机构间的合作活动将是至关重要的,机构网络的出现是这些机构的高级发展形式。专业化机构建立的主要目标是补偿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创造创新的气氛,提供对知识扩散的激励。技术转让的促进不应当旨在补偿市场的失败,而是应当帮助解决创新过程中纯粹研究和开发阶段之间的知识扩散问题。
新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未必需要制度化的支持。相反,成功的技术转让证明创新企业和技术驱动型新企业自组织的重要性。因此,技术转让的有效提高应当集中在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三,对于不能实现创新或不可能使他们变成创新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内部创新能力弱,而且他们很少信任外部合伙人的经验,但是他们乐意并能够利用中介机构。在某一组织水平上创新的企业能够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转让战略,但是这些战略不能简单地转让到没有创新的公司中。尽管承认内部创新必须与国际发展和竞争俱进,但是对创新活动的企业环境的支持应当是创新政策主要的目标之一。而且公司必须有吸收消化能力,以便将知识转变成成功的、有益的创新。
四、提高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但是其运作效率不高,集群还仅仅处于区域上的集中,其内在的互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具体体现在集群内的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低,而产品中关键性的知识为国外同行所拥有。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发展现有集群必须解决的问题。
提高现有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必须做到:首先,要在集群内建立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网络,主要包括在集群内部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信息化网络、格式化的知识库如图书馆、建立行业协会或交流组织,为集群内成员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场所。其次,要充分发挥知识生产机构在集群内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一方面要求集群内存在与本集群相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另一方面要求在集群内的大学与科研院所以更灵活、更主动的方式参与集群内其他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最后,要建立有利于知识的集群内交流、共享与传播的集群文化,强化集群内组织间的合作精神。合作文化的建立要求集群内组织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双赢的可能性,同时集群的近距离在空间上为其成员的交流进而形成信用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员在集群内的流动对合作文化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积极引导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在行业内部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社会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咨询、信息交流以及联系产业间的合作关系;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培育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政策调控如水电等能源价格以及土地审批制度的完善来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政府应积极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牵线搭桥,真正地服务于企业,发挥好桥梁中介作用,帮助企业从外部引进人才和技术,这就要发展好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例如医疗保险等保险制度的完善。
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坚强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络、通讯网络等)建设,使其能够跟上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些在创新系统中属于重要的支撑基础,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性要素。良好的交通、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是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基础结构设施。
另外,置身于集群之内的技术基础设施,例如科研实体、院校等,由于地理邻近背景专业,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需求比外部同行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沟通的便利性也使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大大加强,这些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辽宁省应该建立专门为装备制造服务的大专院校[12]、职业培训机构和相应的科研院所,至于如何创办,作者认为可以由群内企业(可以由几个有实力的集团牵头)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联合办学、办研,所开办的这些技术基础设施可以为集群内所有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七、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利用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间接地激励创新行为,作为创新的助推器。财政政策和税收主要是财政的技改贴息和地方返税。除此之外,还要引导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和共担风险的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好的融资渠道。
辽宁地区本地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但是内部市场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会影响到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如果市场环境中存在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投机),会严重影响产业集群整体内部的凝聚力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打击机会主义行为的力度,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健康,这样才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创新文化的培育。
八、利用FDI获取技术转移效应
通过吸引FDI来带动技术创新能力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寻求后发优势的战略途径。自从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对其竞争力做了精辟论述之后,FDI在投资对象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有成长空间的集群。事实上,通过介入集群,跨国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分享集群所具有的各种外部经济效应。但集群所固有的根植性往往会对外资的进入产生排斥力,因此,跨国企业一般优先选择以合资的途径介入集群。而反过来看,跨国公司的合资进入对于集群也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扩大资金供给,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作为新的技术扩散源而对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有所贡献,因而集群和外资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关系。有鉴于此,作者建议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及其对外资的吸引力,选择最有助于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合资伙伴和合资方案,进行国际联姻,以获取技术迁移效应,尽快缩短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
本章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探讨产业集群现象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已基本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各类行业总体上在国内同行中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实力,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三大行业,因此应集中发展这三类装备制造业。由SWOT分析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表现为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尽管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是从优势分析和机会分析中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不但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与基础,还具备许多外部机遇。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不但具有战略必要性,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为此,要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行业;制定利于技术转让和知识流动的政策;强化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发挥政府在促进各方面合作的桥梁中介作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维护市场的健康环境;吸引外资合作办厂,获取技术迁移效应。
表4-12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专用设备制造业)
表4-14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表4-16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表4-18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表4-20 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参考文献:
1.Arvanitis,S. and H. Hollenstein(1997),“Innovative Activity and Firms”Characteristics:An Exploration of Clustering at Firm Level in Swiss Manufactur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Workshop on 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 -based Policy,Amsterdam,10-11 October.
2.Antonelli C(2000).Collective knowledg e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evidence of technological districts [J]. Regional studies,34(6):535-547.
3.Anthony J. Venables(2000). Cities and Trade:External Trade and Internal Geography in Developing Economics [J]. NBER,Working Paper.
4.Arthur,W.B. Increasing Returns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5.Baptista.R.(1996)Rasearch Round Up: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echnological Inovation.Business Strategy Review,No.2,59-64.
6.Bergman,E.M and E.J. Feser(1999),“Industry Clusters:A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OECD,Paris.
7.Bent Dalum(1999).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based Clusters in North Jutland and West Sweden [R]. Working Papers to the DRUID Conference on National Innavation Systems.
8.Belussi F.,Arcangeli F.(1998). A Typology of networks:flexible and evolutionary firms,Research Policy. No.27,415-428.
9.Bell.M.(1999).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y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Development 9,vol.27,1715-1734;
10.Harrison,(1991).“Industrial Districts:Old Wine in New Bottles?”,Regional Studyes,26(5):469-483;
11.Boekholt,P. And B.(1998)Thuriaux,Overview of Cluster 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eport prepared for the Dut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Technopolis,Amsterdam.
12.Boekholt,P. And B. Thuriaux.(1999),“Public Policies to Facilitate Clusters. Background,Rationale and Policy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ECD,Paris.
13.Bresnahan,Timothy,AlfonsoGambardellaandAnnaLeeSaxenian,(2001).”’Old Economy’Inputs for’New Economy’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0(4),836-860.
14.Carlsson,Boed and Rikard Stankiewicz,(1991).“On the Nature,Function,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2),92-118.
15.Carlsson,Boed,(1996).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Case of Factory Automation. Boston/Do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6.钱平凡.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8期。
17.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年。
19.王缉慈.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我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
20.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中国工业经济. 2002年第3期。
21.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意义.经济地理,2001年第6期。
22.王建优.产业集群的机理分析.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3.王春晓等.信任、契约与规制: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动态变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3期。
25.王旭章.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市场选择、集群和扩散.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6期。
26.武夷山.产业发展中的集群效应——意大利瓷专业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第6期。
27.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条件与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8期。
28.熊军.群的概念、假设、理论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8期。
29.苏靖.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理念、知识流动和研究方法.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1期。
30.童昕、王缉慈.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群——以东莞的‘商圈’现象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1期。
31.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32.盖文启、朱华晟.产业柔性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3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仇保兴.发展小产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35.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魏明.论企业群的组织机理.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6期。
37.魏守华、石碧华.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38.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39.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40.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3期。
【注释】
[1]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 2000年。
[2]资料来源:沈阳统计年鉴. 2000年。
[3]数据转引自徐春涛.深化结构调整,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0年第6期。
[4]这里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只是在现有资料情况下的一种初步尝试,由于对竞争力(尤其是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因而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或者不同的分析工具对竞争力进行诠释,所得到的结论将会有所差异。
[5]本节所用数据除特殊表明外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信息发布系统2003年的统计数字。
[6]本统计数据的范围没有包括西藏自治区。
[7]资料来源:徐春涛.深化结构调整,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0年第6期,第16~17页。
[8]资料来源:钱平凡.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03年第128期。
[9]资料来源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2)》。
[10]资料来源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2)》。
[11]详见朱英明.产业集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07~208页。
[12]据悉,辽宁装备制造大学正在筹建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