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及影响:大明帝国复兴王朝的盛衰

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及影响:大明帝国复兴王朝的盛衰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棣立刻下诏,希望朝野明智之士能够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朱棣看过奏本之后,异常震怒,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言官们就事论事,认为朱棣迁都有伤国体。第二天,雨还在下着,朱棣在城楼上看着。朱棣夺取帝位后,将首都迁到了北京。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二是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发布了迁都的诏令。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而杀人。

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及影响:大明帝国复兴王朝的盛衰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朱棣立刻下诏,希望朝野明智之士能够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很快,礼部主事萧仪的奏本就被送到了御前。他认为,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缘故,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过奏本之后,异常震怒,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于是他立刻命令锦衣卫将萧仪抓进北镇抚司大牢,不作任何审讯,就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在官员中,同情萧仪的官员多半是科道言官。科道言官专门弹劾不法权贵,历代皇帝对言官颇为倚重。言官们就事论事,认为朱棣迁都有伤国体。朱棣对这些言官非常恼火,就让这些科道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迁都究竟好不好,让双方各抒己见。

当时正值清明时节,天下大雨。言官与大臣在午门外的广场上分跪两边,虽然他们全身都淋得湿透了,依然争论得面红耳赤,当天没有争论出结果。朱棣让他们第二天再来午门下跪辩论。第二天,雨还在下着,朱棣在城楼上看着。官员们冒雨下跪,不依不饶地争论着。

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虽然定都南京,但从一开始,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太合适作都城。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个诏书,以金陵(今南京)、大梁(今开封)为南、北京。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迁的任务,便将希望寄托在懿文太子身上。谁知懿文太子早亡,定都关中的计划落空。

朱棣夺取帝位后,将首都迁到了北京。(www.xing528.com)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是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二是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结怨于江南,继续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了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朱棣就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经常到北京居住。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总工程师是蒯祥。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按照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了一座方城,而皇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15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他还疏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这样解决了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问题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发布了迁都的诏令。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而杀人。这是因为那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上天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绝不会把都城搬回南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亡。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登基之后,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仁宗在位还不到一年就死了。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宣宗喜欢北京,于是做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其实宣宗根本就不想迁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