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启清:经济学关键词新常态

陈启清:经济学关键词新常态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新阶段性特征的理解直接影响对新常态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近期表现出一些迥异于以往的阶段性特征。综合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征、新思路、新做法,笔者认为可从6个方面理解新常态。 2.管理新常态 在经济管理中,更加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对经济工作的方向把控和重大决策。

陈启清:经济学关键词新常态

● 陈启清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两次提出要“适应新常态”,引起广泛讨论。新常态如何理解?中央提出新常态判断的背景是什么?面对新常态,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适应?    

   新常态的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新常态时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或“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中央作出新常态的判断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表现出来的新特征进行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的。对新阶段性特征的理解直接影响对新常态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近期表现出一些迥异于以往的阶段性特征。

   1.增长速度进入新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但从201 1年开始增长速度出现连续下滑,从2010年的10.4%下滑到2013年的7.7%。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再回落到7.4%,大家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速的滑落可能是一种持续态势,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2.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推动力增强

   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2.4%。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2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比投资高出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贡献率继续攀升,高达54.4%,比投资贡献率高出5.9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

   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继续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6%,比第二产业高出0.6个百分点。服务业可能正在进入弯道超速时期,其更快发展将给经济带来重大变化,包括增长速度,但经济稳定性增强,对外依赖性降低,居民收入增加,就业吸纳能力提高等。

   4.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一改长期以来高增长低就业格局

   近些年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却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1102万人持续增加到2011年的1310万人,单位GDP增速的新增就业人数从120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不无关系,服务业开始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38.5%,比第二产业高出8.4个百分点。

   5.重化工业低迷,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长期以来高歌猛进的重化工业遭遇重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或出现价格下跌、利润下滑。相比较而言,以高端制造、互联网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丝毫不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加速发展。同样的宏观环境下,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呈现冰火两重天。

   6.出口低位增长,外部失衡缓解

   加入WTO后,我国出口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金融危机后出口趋势性滑落,今年更进入个位数低速增长,未来出口将告别高增长,进入低位增长时代。近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也一路下降,2007年该比例高达10%以上,2010年下降到4%,2013年则为2.1%。国际上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GDP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我国持续多年的外部失衡已经迅速改善。

   7.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当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3.33倍缩小至3.23倍,随后逐年下降,2013年缩小至3.03倍。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77倍,继续缩小。随着居民户籍制度改革、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关系将进一步协调。

   8.民众需求变化更加多元

   当前我国已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从单纯的物质需要转向多元,更加注重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品质提升。    

   新常态的新内涵

   “新常态”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意指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而痛苦的低增长过程。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意指我国经济发展在新阶段呈现的一种崭新的而且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综合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征、新思路、新做法,笔者认为可从6个方面理解新常态。

   1.速度新常态(www.xing528.com)

   经济进入增速换档期,正在逐步过渡到新的均衡增长区间,目前来看,大家认为这个区间的中轴线可能在7%左右,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是我国潜在增长率自然下滑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二是各种问题的解决仍需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我国完全有能力在5-10年内将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改革红利、技术红利、人才红利将成为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衰减后接力推动增长的强大力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也将是巨大推力,区域差异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腾挪空间。

   2.管理新常态

   在经济管理中,更加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对经济工作的方向把控和重大决策。在以往,季度经济形势的研究部署基本由国务院常务会作出,政治局一般只在年中和年底才讨论经济工作。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在惯常的年中和年底会议之外增加专题会议讨论一季度经济工作,凸显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所加强。此外,作为中央领导经济工作决策协调机构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透明化也传达了党加强经济工作领导的信号

   3.结构新常态

   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政府推进结构调整的努力使我国经济结构在近年呈现一些转折性变化。一是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从过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二是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开始超越第二产业。三是要素结构上,创新驱动力增强,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四是区域结构上,东、中、西部的传统格局有所弱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重点渐次崛起。五是企业结构上,在稳定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尤其就业的作用更加突出,政策加大向中小企业倾斜。六是城乡结构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突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民生新常态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在决策者的视野中获得了更大的重视。就业优先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5大建设的内容之一,城乡养老保险逐步接轨。在政策框架中,中央明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民生保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更加注重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5.调控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我国对宏观调控进行了全面创新,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就业优先成为宏观调控重要目标,提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调控方法引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分别以防止通货膨胀和稳增长、保就业作为上下限,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定向施策,政策取向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保持调控定力,针对性实施“微刺激”。政策框架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将宏观、微观、社会政策统筹起来。建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行动框架,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革开放,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6.开放新常态

   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强调主动布局,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强调内外平衡。一是价值观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也算政治账。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二是对外贸易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三是国际投资上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四是在开放格局上,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五是开放载体上,突破传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自由贸易园(港)区为重点探索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六是在地域上,由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并重,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转变。七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主动参与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和国际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    

   新常态的新适应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下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自然表现,新常态的特点一是“新”,是新变化新特征新态势,需要我们以新思维积极把握;二是“常”,即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需要我们主动适应,以新的状态去适应。

   1.保持平常心态

   面对新常态,保持平常心,全社会要调低3个预期:政府要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为改革和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企业要调低盈利预期,不靠规模扩张来实现盈利;民众要调低投资收益预期。

   2.增强发展信心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保持发展信心。一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拓展了外部发展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则在内部空间启动两个发展的发动机。二是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仍然是发展的基础。三是30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资本也为我国在全球寻找发展机会、实现发展提供了条件,资本积累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既分享全球发展机遇,又拓展发展空间。四是技术创新正处于集中爆发的前夜,制度变革将使得抽屉中的技术更加迅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改革成为未来增长最大的红利,改革将充分释放出市场活力,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六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将创造巨大的内需空间。七是稳健的财政体系、健康银行体系、巨大的外汇储备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坚持底线思维

   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减速将考验社会的承受底线,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旧有存量的牺牲和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为此新常态下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会更加频繁和多元。面对这一现实,一是准确把握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准确分析可能引发经济快速下行和风险增大的各种边际变化,采用有效方法应对和化解,争取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用社会政策来托底,要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形成基本的社会保障,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守住基层群众的生活底线。

   4.加快改革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新常态下,规模不再是企业成功的利器,只有持续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企业才能保持基业长青。而政府则要通过改革为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