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染色体分析
我国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中国对虾的染色体研究才有相继报道,确定了染色体数目为88条(刘萍等,1987;相建海等,1988;Dai et al,1989;刘萍等,1992)。研究结果之不同是核型的分析上有所区别,戴继励等(1989)作出的核型为:2n554m120(m2sm)110sm14(sm2st),刘萍等(1992)作出的核型为:2n5 66m116sm1 6st。对于中国对虾染色体形态的描述,1992年刘萍等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正中期的分裂相有1对染色体存在次缢痕。
2.2.2 同工酶分析
中国对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报道,刘旭东等(2001)建立了13种同工酶20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情况,认为中国对虾遗传变异水平较低。Wang等(2001)对中国对虾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所分析的12种同工酶编码的20个基因位点中,有4个是多态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群体杂合度在0.0.0 ~ 0.033之间,证实了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低的结论。张志峰等(1997)检测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的8种酶的变化,发现EST、AMY、MDH、Gd等4种同工酶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均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增多和增强。LDH的酶谱变化不大,除无节幼体外其他各期均为3条带,且表型一致。而ALP和ACP表现相对稳定,ALP为2条带,ACP为1条带。王金星等(1995)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国对虾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4种组织的蛋白质、EST、LDH和SOD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表型、肝胰脏中的EST和SOD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认为肝胰脏内蛋白质代谢有明显的紊乱现象,这些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作为虾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2.2.3 DNA分析
2.2.3.1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RAPD)
对中国对虾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主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石拓等(1999)对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共33个个体的基因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利用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0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1个,占39%;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93,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2176,表明该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刘萍等(2000)对中国对虾黄、渤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黄、渤海群体多态位点数36.8%;对中国对虾黄、渤海群体为亲本与子一代两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家系A多态位点数17.95%,家系B检测多态位点数为20.4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比其父、母与子代之间更小,遗传变异程度更低(刘萍等,2000)。石拓等(2001)对中国对虾的3个野生地理群体—朝鲜半岛西海岸产卵群体,越冬群体,黄、渤海中国沿岸群体和一个人工累代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在20%~33.3%之间,群体内的遗传多态度为0.0.3 ~ 0.0307。朝鲜半岛西海岸产卵群体及其越冬群体相近且高于黄、渤海沿岸群体,累代养殖群体遗传变异度最低。刘振辉等(2000)对中国对虾中国黄、渤海沿岸种群和朝鲜半岛西海岸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群体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36.49%和43.92%,朝鲜半岛西海岸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要比中国黄、渤海沿岸种群高,但两个种群都处于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
2.2.3.2 简单重复序列扩增多态性(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www.xing528.com)
ISSR技术建立于1994年,其引物包含几个碱基的简单重复序列,同时在39端或59端含有1~3个选择性碱基或锚定碱基,该技术利用引物的特性对基因组DNA进行选择性扩增,特异性地扩增出微卫星区域及其相邻区域DNA序列。王伟继等(2002)利用植物的ISSR引物,从100条引物中筛选了40条用于中国对虾ISSR分析研究体系,平均每条引物获得7.7个检测位点。实验中发现,获得较好实验结果大部分包含2碱基重复的引物,即在40个引物中占32条,另外3条是含3碱基重复的引物,其余类型的引物只占极少部分。
2.2.3.3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
微卫星DNA是简单的短序列核苷酸串联重复,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丰富,其DNA指纹具有极高的个体特异性,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呈共显性表达,且具有片段小、易操作等特点而被广泛利用在各个领域。
徐鹏等(2001)利用PCR法从构建的部分基因组文库中筛选了含微卫星序列的克隆,获得了31个中国对虾的微卫星序列,并在GenBank中进行了序列注册。孔杰等(2002)在GenBank中注册了55个中国对虾微卫星序列,进行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徐鹏等(2003)从10446个中国对虾ESTs数据库中筛选了229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双碱基的重复序列3个,碱基重复序列58个,并根据筛选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合成了19对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了8个中国对虾的微卫星标记。在这8个微卫星位点上,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从5个到15个不等。刘萍等(2004年)从构建的中国对虾部分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多态性微卫星序列,获得了8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大于0.5的微卫星引物,并对中国对虾黄、渤海群体,朝鲜西海岸群体和韩国南海沿岸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群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结果。
2.2.3.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AFLP 技术又称为SRFA(Selective Restriction Fragment Amplif ication,选择性限制片段扩增多态性)。本技术在对虾类中,只在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的连锁图谱中得到了应用(Moore et al,1999;Wilson et al,2002)。在中国对虾中未见公开报道。2003年岳志芹应用AFLP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进行1~4个世代间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4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9.43%、41.43%、33.43%和39.14%。AMOVA分析表明,86%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各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31%,组间的变异只占4.97%;世代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在0.069.70 ~ 0.1.1 54范围之间,说明4个世代选育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