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不计前嫌,用人所长,求贤纳才,广纳人才

李世民不计前嫌,用人所长,求贤纳才,广纳人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李世民首先采取了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广泛吸纳人才。李世民不禁气愤地批评封德彝说:“用人就如同使用器物一样,只要各取所长,自然就不乏贤才奇士。你不善知人,怎能说世上没有贤能之才呢?”只要是有才之士,李世民不计较资历地位和亲疏恩怨,都能够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较恩怨,大胆重用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硅、韦挺等人,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李世民不计前嫌,用人所长,求贤纳才,广纳人才

在帝王专制时代,君臣之间无民主可言,不懂得广开言路的君王无异于自塞两耳蒙蔽双眼。李世民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正是他的兼听纳言,开创了贞观时期君臣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清明政治之风,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将大唐推向昌盛繁荣。

即位以后,李世民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以充满朝气和进取精神的政治面貌,开始励精图治,为开创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世民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于是李世民首先采取了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广泛吸纳人才。他把举贤荐能、广招人才视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那些推荐人才不积极的大臣,则加以严厉批评。

有很长一段时间,宰相封德彝没有推荐一个人。李世民于是就责问他,封德彝却回答说是天下没有贤才可以推荐。

李世民不禁气愤地批评封德彝说:“用人就如同使用器物一样,只要各取所长,自然就不乏贤才奇士。你不善知人,怎能说世上没有贤能之才呢?”

李世民不仅让大臣们推荐选拔人才,他自己也处处留心和访求有才之士,一旦发现即破格提拔重用。只要是有才之士,李世民不计较资历地位和亲疏恩怨,都能够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在一次上朝的时候,中郎将常何所提出的20多件事,全都符合朝政的情况。然而,常何是武将出身,不通经文,应该是不可能有这么高明的见解的,这不禁让李世民既高兴又奇怪。

经过询问,李世民这才知道,常何所提交的议论其实都是他家中的食客马周代写的。于是李世民立即将马周召进宫,和他一番详谈之后,发现马周的确是个人才,不仅机智敏捷,深识事端,而且处事公允,敢于直言,当即就任命他为门下省官员,对他大加重赏,后来又任其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直至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要职。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较恩怨,大胆重用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硅、韦挺等人,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www.xing528.com)

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推崇他的才能,委之以宰相重任。他前后共向李世民进谏了200多次,大多都被采纳了,这对贞观前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确的意见,不但要说,而且要坚持到底,即使李世民大发雷霆,魏征也坦然处之、神色不移,毫不退缩。

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去世了,使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

李世民以独特的政治家风度,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奖拔人才。因此,在唐初人才荟集,群英满堂。为开创贞观时期的大好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列子·杨朱篇》中也写道:“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虑琐碎。”

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因为个人的恩怨而排斥有德有才之人。而优秀的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总是优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做得多好,而不是考虑个人私利。

所以他们在用人时,并不总是盯住员工的过去和缺点,他们能够对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视而不见,专注于员工的特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