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佛教史中的重要事件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佛教史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昙鸾与阿弥陀净土净土教可分为二,一净土崇拜,一净土念佛。净土崇拜势力极为普遍,在历史及社会上自为一大事件。至若弥陀净土,则郁为净土之正宗。鸾寻顶受,烧《仙方》,专宏净土。此所谓十念者,出于《大阿弥陀经》及《观经》等。惟口念之说,虽不为鸾所注重,然实亦得其提倡,而渐至为净土者之专业。查菩提流支本善总持,昙鸾或受其影响。昙鸾之大行其道,与口宣佛号之所以渐盛行,当亦由于世风使之然也。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佛教史中的重要事件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

净土教可分为二,一净土崇拜,一净土念佛。净土崇拜者,以礼佛建功德为主。凡北朝造像之所表现,或礼弥勒,或礼弥陀,以至崇拜接引诸佛如观世音等。造像建塔,为父母等发愿往生乐土。此世俗一般人之所行,其性质与西洋所谓宗教信仰相同。净土念佛者,以念佛禅定为主。(礼拜附之)因禅定力,得见诸佛,得生安乐土。此则以修持为要目,与徒重崇拜者不同。净土崇拜势力极为普遍,在历史及社会上自为一大事件。然净土念佛,在佛教亦极可注意之理行。兹之所论,均属于后者。

弥勒净土念佛,在释道安以后,殊少所闻。惟隋唐诸师如吉藏、道绰、迦才常论其与弥陀派之优劣,可见其信仰未绝。梁宝亮、北齐灵裕均于弥勒经典有研究。至若弥陀净土,则郁为净土之正宗。庐山慧远以后,南齐法琳常诵《无量寿经》及《观经》。北方之慧光、道凭均发愿生西方。灵裕与净影、慧远曾作经疏。然北方大弘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亦作峦)。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

释昙鸾,雁门人也。家近五台山,闻其神迹灵怪,幼即往寻之。便出家,广读经籍,尤研《四论》与《佛性》。读《大集经》,为之注解,未成而感疾。遂周行医疗。一日忽见天门开,疾顿愈,乃发心求长生不死之法。承江南隐居(弘景)擅方术,往从之。于大通中达南朝。曾与梁武帝辩难,不屈。见隐居,得《仙方》十卷,辞还魏境。至洛见菩提流支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流支唾地相斥,并授以《观经》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烧《仙方》,专宏净土。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聚徒蒸业。以魏兴和四年(公元542年)卒,年六十七。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行化郡邑,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梁武帝常顾侍臣云:“北方鸾法师、达禅师,肉身菩萨也。”(《续僧传·僧达传》。此上均据道宣《续传》之《昙鸾传》)

按鸾于梁大通中(公元527年至528年)往江南。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菩提流支在洛阳译《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一卷。(《房录》等作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此据《开元录》)计鸾北返之时,菩提流支恰译此论。(亦名《净土论》,亦名《往生论》)故其所授者,《观经》以外,必有此论。(鸾为此作注,亦可证)兹据各书,列鸾之著作于下:

《往生论注解》二卷(今存,名见迦才之《净土论》下)

《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今存,名《赞阿弥陀佛偈》。但小注有曰,释[疑误]名《无量寿佛[原作“傍”,误]奉赞》。此名亦见迦才《净土论》下。当即《续传》之《礼净土十二偈》)

《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今存。迦才书言有问答一卷,《僧传》有《安乐集》两卷,想均指此)

《调气论》(见《续传》。王邵注。《隋志》作《调气方》一卷)

《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隋志》)

《论气治疗方》一卷(《隋志》)

《服气要诀》一卷(《隋志》)(www.xing528.com)

昙鸾所行之念佛,当仍为念佛三昧。如其《往生论注》下曰:“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又其《略论净土义》,据《观经》所言,分生安乐土者为上中下三辈。上中二辈均须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下辈则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此所谓十念者,出于《大阿弥陀经》及《观经》等。昙鸾之《略论净土义》解曰:

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此所谓念佛名字、相好等,犹为禅定忆念之念。至若其十念相续,心心相次,则《往生论注》解之如下: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下略)

中译“念”字本有三义,各不相同。一禅定忆念,二时间之念(所谓念念生灭是也),三口唱之念。《注解》此文,谓随所观缘,心无他想,自为忆念之念(但亦与时有关,《注解》曾辨之,兹不详叙),而非口念也。

然以口念为念佛,世人谓早见于罗什译之《阿弥陀经》,所谓“执持名号”也。然既曰执持,自为持念。(持念亦译为念住,或为念处)佛经中虽言唱佛名号,然非“念佛”,与“执持名号”实有不同。后世俗僧,只知唱号,而不修禅定,实误解念字意义。净土古师盖少专重口念之业。惟口念之说,虽不为鸾所注重,然实亦得其提倡,而渐至为净土者之专业。盖鸾之《净土义》中又有论下辈人之十念曰:

又宜同志,三五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死时诵佛名,见《大阿弥陀经》),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按晋昙戒死时,诵弥勒佛名不辍口(见《僧传》),则昙鸾所言,亦中土僧人所已行。后人因此谓声声相次之十念为口念佛名十遍。(此善导之说)此则“但称名号”(此语出《往生论注》卷上末),亦可谓为念佛矣。又《往生论注》中详论赞叹佛名(此为口业),实具不可思议威力。其言有曰: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亦如行师对陈,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一本“列”下有“在”字),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所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

此以宣唱佛号比之咒语。查菩提流支本善总持,昙鸾或受其影响。但观上文,鸾实采取道教之说。《续僧传》谓其本信神仙方术,既得陶弘景之十卷《仙方》,欲往名山,依之修治。又谓其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因出《调气方》。《云笈七签》五十九卷,载有《昙鸾法师服气法》,此或即《隋志》著录之《服气要诀》。可见鸾即受流支呵斥以后,仍具有浓厚之道教气味。按北朝释教本不脱汉世“佛道”色彩。昙鸾之大行其道,与口宣佛号之所以渐盛行,当亦由于世风使之然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