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宋初禅法之兴盛
中国禅法始于汉之安世高,吴世康僧会亦特注重。而自汉以来,支谶所传之大乘禅亦颇流行。晋弥天法师,原深禅悦,其晚年在长安共宾僧人广译《毗昙》,自亦仍重禅数之学。(《僧传·僧伽跋澄传》云:“时禅数之学甚盛。”)然其时禅法尚未大明,传者未备其规矩。故僧睿常叹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开传,厝心无地。”(据《续传·习禅篇论》,此诸语当出《禅经序》中)故什公至长安之年,睿师即请其出禅法。及智严等邀觉贤东来,于长安江南更大弘佛大先之禅。习者尘兴。计什公及觉贤所译之禅经专籍有四(详见第十章):
什公译《禅要》二卷(《大正藏》六一四《坐禅三昧经》即此。一名《菩萨禅法经》)
什公译《禅法要解》二卷(《大正藏》六一六)
什公译《禅秘要法经》三卷(《大正藏》六一三)
觉贤译《达磨多罗禅经》二卷(《大正藏》六一八。一名《修行道地》)
凡此诸书乃心法专书,示人以规矩,故为学者之所宗。(因此与所谓《三昧经》或《观经》不同)至刘宋初昙摩蜜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大正藏》六一九。所谓五门,即五停心)沮渠京声译《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大正藏》六二O)亦均专讲禅法之书。
汉、晋流行之禅法,大别有四。一曰念安般。此法于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后甚见流行。吴康僧会曰:“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东晋释道安曰:“兹乃趣道之要径,何莫由斯道也。”谢敷曰:“此《安般》典,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深,众行具举。学之先要,孰逾此乎!”(均见《经序》)康僧会谓其六妙门(数息一,相随二,止三,观四,还五,净六)所以治六情。罗什《坐禅三昧经》谓为思觉偏多之对治。觉贤《禅经》列为第一。可见其盛行当世也。
二曰不净观。如觉贤所译《禅经》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门。此二者何。一念安般,二不净观。”名僧慧观特为《不净观》作序。什公所出三禅经,均首言此门。谓为淫欲多者之对治。此法在西方习之者多,然在中夏则少见称述。惟道安《十二门经序》,有以“死尸散落自悟”云云。而谓坐禅在“解色防淫”,则或均指修不净观者也。
三曰念佛。此门最要,为净土教之所依据。汉支谶译有《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者,谓十方诸佛,悉在前立之定。(即入定时,佛现在前立)其隋前所译此经及别生有多种,但现存者惟三:
《拔陂菩萨经》(《祐录》云,安公入古典,当是最早出经之一,即前四品)
《般舟三昧经》一卷汉支谶译
《般舟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原题支谶译,但境野黄洋考为法护译)
在此定中即见诸佛国土。而此经于阿弥陀佛则特为表出,实为最早之大乘念佛经典。其馀弥勒、弥陀观经等净土经,均为同类。(下详)而所谓念佛者,如《坐禅三昧经》曰,“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三十二种)好(八十种)。相相明了,一心忆持,还至静处”云云。又《五门禅经要用法》曰,“若观佛时,当至心观佛相好”云云。支谶《般舟三昧经》,谓欲生佛国,当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坐禅三昧经》,教人由观形像而观法身。“是时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既得见佛,又闻说法言。或自请问佛,为说法,解诸疑纲。既得佛念,当复念佛功德法身,无量大慧,无崖底智,不可计德。”此观法身,是大乘之念佛也。
四曰首楞严三昧。盖大乘最要之禅定也。首楞严者,华言健相,或曰勇伏定。因其威力最大,故得是名。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云:“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盖此即当于小乘禅法之金刚喻定。即在大乘成佛之金刚心位。《经》谓“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故《大般涅槃经·狮子吼品》曰:“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狮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四论玄义》金刚心条引此段,彼文可参看)《祐录》载未详作者之此经序文,谓斯定“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筌”。又僧弘充所作罗什新出此经序,谓为“神通之龙津,圣德之渊府”。此定汉、晋间当极为人所赞仰。其经之异译(此非唐世伪造之《大佛顶经》)多至九次。详如下列:
《首楞严经》二卷汉支谶译(《祐录》二著录二卷。又《祐录》七未详作者,序文自称曾为作注。并言支道林讲此经。双序末有注曰:安公《经录》云,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中”)
《首楞严经》二卷吴支谦译(《祐录》卷二著录。又卷七支愍度《合首楞严经序》云,谦恐仅就谶译删定,并非重译)(www.xing528.com)
《首楞严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祐录》二著录。并注云:“异出,首称阿难言。”)
《勇伏定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祐录》二著录。并注曰:“安公云,更出《首楞严》。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又《祐录》七载有《勇伏定经记》)
《首楞严经》二卷西晋竺叔兰译(《祐录》二著录。又支愍度所合者:支谦、法护(当为勇伏定)、叔兰三经。见《祐录》七支序)
《首楞严经》二卷凉支施E译(见《祐录》七经后记。又《祐录》二著录曹魏时白延所出此经,即凉译之误载)
《首楞严经》二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祐录》二著录。又卷七有弘充序,谓为之注解。此经现存。[《大正藏》六四二]馀译均已佚)
《蜀首楞严经》二卷失译(《祐录》卷四《失译录》中云,是旧录所载,似蜀土所出。参看卷二《异出经录》)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失译(《祐录》四云:“旧录所载,云有十偈。”又《祐录》二《异出经录》,谓此经有七人出。乃谓汉译至蜀译之七人。共出八次。后出未算入七人之中)
禅法之流行,其故有四。一则六通三明,禅定之果,修行而得超越之胜力,为人之所想望。故如道安《安般经序》曰:
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
二则灭欲冥累,为禅弃之妙用。如道安《十二门经序》曰:
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用疗三毒,绸缪重病。
三则因禅定或可得见诸佛,断诸疑网。或可生佛国补处,得寂灭乐。世传道安辍章遐叹,思见弥勒,此乃求见佛决疑也。(僧睿《维摩序》)道安亦深信兜率往生之说。其《婆须蜜集序》(《祐录》载为未详作者,但实安手笔)云:
集斯经已,入三昧定。如弹指顷,神升兜术。(兜率亦作兜术)……兹四大士,集乎一堂,对扬权智,贤圣默然。(印可也)洋洋盈耳,不亦乐乎。
四则禅者智之所依。禅智双运,寂(禅)照(智)相济,于是乃由洗心静乱,而至于穷神反本。(见慧远《禅经序》)禅定之极诣,忘言绝虑,有无兼废,而证“绝成亏”“遗合散”之法身。(《首楞严注序》)斯则如首楞严三昧,超乎象外,而应无不周。玄学家必视此为其所体验之至道。故于佛家三昧,特所冥契也。惟禅者智慧所依,若有玄鉴朗照,深达有无之理,自亦不须禅法,故谢敷《安般序》曰:
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
谢敷固玄学中人。若通玄履道,自亦无取于坐禅矣。南朝偏尚玄义,而不重修心,殆亦因此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