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皇法朗及其门下
兴皇法朗(《续传》亦作道朗。《陈书·傅8传》作慧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也。梁大通后,在建业就大明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受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寺靖公《毗昙》。后又于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受四论及《华严》、《大品》等经。此后专弘龙树宗风。陈武帝永定二年十一月奉敕出山。(《二谛义》上有“师曰:我自出山以来”云云)入京住兴皇寺,镇讲相续。《华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鏝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众常千馀。阐前经论,各十馀遍。以宣帝太建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年七十五。(安澄《中论疏记》引《述义》云:皇兴石志曰陈大兴[实太建]十三年辛丑九月丁未朔二十六日王宇法师[未详]迁神,年七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砭[原作定]于江乘[原作垂]星落里摄山之西岭)是年亦即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也。
法朗教人宗旨,散见吉藏著述中。其《胜经宝窟》中有曰:
家师朗和上,每登高座,诲彼门人。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故深经高匠,启悟群生,令心无所著。三世诸佛,敷经演论,常云:皆令众生心无所著。所以然者,以著是累根,众苦之本。以执著故,起决定分别。定分别故,则生烦恼。烦恼因缘,即便起业。业因缘故,则受生老病死之苦。有所得人,未学佛法,从无始来,任运于法,而起著心。今闻佛法,更复起著,是为著上而复生著。著心坚固,苦根转深,无由解脱。欲令弘经利人及行道自行,勿起著心。
《中观论疏》卷五,申明朗师对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解释。
师云:标出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此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像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退原出去,为出。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师常多作此意。所以然者,为三论未出之前,若《毗昙》、《成实》有所得,大乘及禅师律师行道苦节如此之人,皆是有所得。生灭断常,障中道正观。既障中道正观,亦障假名因缘,无方大用。故一向破洗,令毕竟无遗,即悟实相。既悟实相之体,即解假名因缘无方大用也。
朗在兴皇,听者常千。门人来自远方,复散往四处弘化。朗公曾语弟子真观曰:“吾大乘经论,略已宏通。而燕、赵、齐、秦,引领翘足。专学虽多,兼该者寡。”可见朗已有行化北方之意。及隋统一宇内,其徒分布天下。今所知之名僧亦不少。可见当陈至唐初,三论因兴皇诸师之弘化,其势力方大也。兹表列其门下现所知者之年代地域于下(白衣学士有傅8、孙7,均见《陈书》):
僧名 卒 时 生地 游地 住 寺 所 学
法安 枝江 金陵 荆州等界寺 《中观》、《涅槃》、《成实》
慧哲 开皇十七年 襄阳 金陵 襄州龙泉寺 三论、《涅槃》、《成实》
道庄 大业初 建业 洛阳 长安日严寺 四论、《法华》、《成实》(www.xing528.com)
智炬 大业二年 吴郡 金陵、江都长安日严寺 四论、《大品》
慧觉 大业二年 金陵 金陵 江都白塔寺 四论、《大品》、《涅槃》、《华严》
明法师 金陵 茅山 三论
小明法师 苏州永定寺 《华严》、《大品》
旷法师 婺州永安寺 四经、三论
智锴 大业六年 豫章 金陵 庐山大林寺 三论、禅法、《法华》等
真观 大业七年 钱塘 金陵 杭州灵隐天竺 三论、《法华》、《涅槃》
吉藏 武德六年 金陵 金陵、会稽长安延兴寺 四论、《法华》、《大品》、《华严》、《涅槃》等
兴皇弟子之分布,首在长江上下游。后南盛于浙江,北盛于关中。罗云、法安,史载其各有入室弟子十人。(罗云弟子嵩法师,见《珠林》三九《河东寺》条)但影响较著者,当推慧哲、智炬、明法师、吉藏四人。慧哲号为“象王哲“,学士三百馀人,成器传灯,可有五十。其知名者中有惠睿、智嵩,后在长安弘法。智炬在建业建初寺讲三论,听者常百人。隋炀帝往镇江都,征居慧日。开皇十九年,移居长安,住日严寺,制《中论疏》,止解偈文。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学本兴皇,威名相架。文藻横逸,炬实过之。门人慧感、慧赜于江之左右通化,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明法师者,事实不详。惟谓能传朗公之道统。初朗公将化,通召门人。言在后事,令自举处,皆不中意。以所举言者,并门学有声,言令自属。朗曰:“如吾所举乃明公乎!”徒侣将千,名明非一。皆曰“义旨所拟,未知何者明耶?”(另有小明法师,见《义褒传》)朗曰:“吾坐之东,柱下明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载,口无谈述,身无妄涉,众目“痴明”。既有此告,莫不回惑。和议法师,他力扶矣。朗曰:“吾举明公,必骇众意。法教无私,不容瑕隐。”命就法座,对众叙之。明性谦退,泣涕固让。朗曰:“明公,来。吾意决矣。为静众口,聊奉其致。”命少年捧就傅座,告曰:“大众听。今问论中十科深意。初未曾言,而朗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后,大众惬伏,皆惭谢于轻蔑矣。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生不出,常弘此论。明既即“兴皇遗嘱”,而朗公之学本曰“山门义”,以此而明学亦称为“山门之致”。在唐初三论师之知名者,颇多出其门下。(参看《续传》法敏、慧詗、慧睿传。《詗传》“茅山”误“苞山”)其弟子最有名者为法融,即禅宗牛头系祖师。《弘赞法华传》云,融初依茅山(原作第)丰乐寺大明法师听三论、《华严》、《大品》、《大集》、《维摩》、《法华》等经。(大明灭后,又从邃法师,旷法师,敏法师,钟山定林寺法师学)《续僧传》云:“入茅山依炅法师j除。”按此炅法师即明法师。(炅系误,明同音。又融亦从定林寺学,或因此而误)法融必明师最晚弟子。《续传》云:“炅师三论之匠”。又云:“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可见明法师之身价。法融精于禅,而摄山一脉,向重禅法。其理论且与菩提达摩相通。故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祖师。(实则彼非道信弟子)又摄山僧人,在禅法上,与天台宗人亦极有关系,此均当在第十九章中述之。
中国三论学之元匠,为嘉祥大师吉藏。从朗公出家,学识广博,陈义精微,敷化南北,声振一时。在其晚年所作《般若》三论章疏,犹常称师说,以山门义为正统,可见摄山之学感应深厚。然嘉祥大师没于唐初,其学采涉最多,为中华佛学统一后之学问,不可属于南北朝时代,兹故略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