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彦伦《三宗论》及其与《成实论》的关系

周彦伦《三宗论》及其与《成实论》的关系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宗论》周彦伦之《三宗论》,乃三论学者对《成论》下攻击之第一声也。据此则《三宗论》者,论当时二谛义有三宗不同也。此外则《成实论》,亦以此义为其学之骨干。而其《中论疏》亦云:次齐隐士周颙著《三宗论》,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凡此诸言,疑《成实论》师常引之为第一义空、世谛是有之根据。此宗持诸法假名而有,是俗谛。

周彦伦《三宗论》及其与《成实论》的关系

《三宗论》

周彦伦之《三宗论》,乃三论学者对《成论》下攻击之第一声也。《高僧传》云:“智林申明二谛义,有三宗不同。时汝南周颙,又作《三宗论》,既与林意相符,深所欣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五云:“时京邑诸师,立二谛义,有三宗,宗各不同。于是汝南周颙,作《三宗论》,以通其异。”(此与《僧传》所言稍异)据此则《三宗论》者,论当时二谛义有三宗不同也。《通论》又载智林与书有曰:“《三宗论》钩深索隐,尽众生之情。廓尔通之,尽诸佛之意。”而周颙答张融书(《弘明集》)有曰:“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据此则周之论,不但会合当世诸说,而且亦自谓尽摄一切佛学也。《南齐书·周颙传》云:

著《三宗论》立“空假名”。(第二宗)立“不空假名”。(一宗)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三宗)难二宗。又立“假名空”。(此言假名空宗,乃并难前二宗。因难二宗,而又立假名空也。又最后五字,疑原在“立不空假名”句下)

据此则斯论由浅入深,而三宗则最胜义,为前二宗所不及也。又《般若》、《中观》,畅言二谛中道。此外则《成实论》,亦以此义为其学之骨干。(盖此论本小乘部人受大乘中观之影响而作也)而《中论疏记》卷上有曰:

有人传曰:依均正《玄义》者,“空假名”,“不空假名”(即前二宗),俱是《成实》师。(现均正书已残缺,故无此说)

据此则斯《论》前二宗者,《成实》师说。而周颙乃据其所信之三宗难之也。然则第三宗(即假名空)者,当为《般若》三论之正说也。

吉藏《大乘玄论》卷一云:

次周颙明三宗二谛,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

吉藏《二谛义》卷上亦言及三宗,次序相同。而其《中论疏》亦云:

次齐隐士周颙著《三宗论》,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

可见斯论,先叙不空假名,次空假名,后乃述假名空也。

“不空假名”又称为“鼠喽栗义”。(又名“不空二谛”或“不空宗”)《大乘玄论》卷一云:

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谛不可全无,为鼠喽栗。

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五云:

或云虽得第一义,犹不失世谛。但世是假,无复有实,如鼠喽(原作娄)也。

此第一宗乃谓法无自性(此谓得第一义),但有假名。(此谓不失世谛)但世谛因无自性故是假而无实。此则虽言“自性”空,而不空“假名”。故吉藏《二谛义》解曰:

鼠喽栗二谛者,经中明色色性空。彼云色性空者,明色无定性,非色都无。如鼠喽栗,中肉尽,粟犹有皮壳,形容宛然。栗中无肉,故言栗空。非都无栗,故言栗空也。即空有并成有也。

《中论疏》亦云:

不空假名者,经云,色空者,此是空无无性实,故言空耳,不空于假名也。以空无性实,故名为空,即真谛。不空于假,故名世谛。晚人名此为鼠喽(原亦作楼)栗义。

又《中论疏记》亦云:

又均正《玄义》第三云,不空二谛者,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明诸法无自性,故所以是空。而自不无诸法,假名可以为有。(下略)

此宗但空色自性,而不空其宛然之相。(即假名)色之性空,而假名是有。真谛空而世谛不空。此与晋时即色宗所谓“色无自性,虽色而空”之义相同。故吉藏谓此“空性而不空假,与前即色义无异也”。(即色义详前第九章中)

按一切有部谓法体实有,《成实》主无体而有相,大乘《般若》乃言体相皆空。此不空假名,空自性而不空假名,疑出于《成实》之说。其《论门品》曰:

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中略)第一义门皆说空无。

其《灭法心品》云:

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

凡此诸言,疑《成实论》师常引之为第一义空、世谛是有之根据。故慧远《大乘义章》卷一《二谛门》中言,二谛义可分四宗。(此四宗亦见于《中论疏》一所引旧《地论》师之说)其第二为破性宗。(破性宗者即谓法无自性。其第一宗毗昙人说,名立性宗,即谓诸法各有体性)

其释曰:

言破性者,小乘中深宣说诸法虚假无性。……法虽无性,不无假相,此宗当彼《成实论》也。

又曰:

第二宗中,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无性之空,以为真谛。

此所述《成论》师言,恰合不空假名之宗也。

安澄《中论疏记》云:

《山门玄义》第五卷云,第三(“三”字疑误)释显亮《不空二谛论》云,《经》曰,“因缘诸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岂可言无哉?而《经》云“诸法空”者,所谓内空无主。以无主诸法,名世谛。诸法无主,是真谛。此即数部三藏意,明事理二谛。以三集无为(谓蕴处界之三聚有为也。此作“无为”,乃误字)为俗谛。其中十六真理(谓苦谛之苦无常空无我,集谛之因集有缘,灭谛之尽止妙出,道谛之道如迹乘),此即十六圣行。

《山门玄义》所述显亮之说,谓法无主故空。而无主之法,则非无有。其义与前述相同。显亮者,《高僧传》谓何园寺慧亮,本名显亮。(安澄即如此解)但所言似误。查北多宝寺道亮法师,因性刚忤物,遂显于众,被徙南越。疑因此道亮遂被称为显亮。道亮著《成论疏》八卷(按道亮或即《涅槃集解》之僧亮。《集解》三十八引僧亮有曰:“法从缘得,以无性名空也。”意亦与上义相合也),为最早《成实》师之一。复按《名僧传抄》,宋僧觉世善《泥洹》、《大品》,立二谛义,以“不空假名”为宗,与慧整齐名。(整善三论,二人均见《僧传·道猷传》)则研《般若》者,宋时曾立此义也。又《玄义》谓不空假名宗即数部三藏事理二谛。按《大乘义章》一所述之毗昙宗二谛,谓事理相对。事为世谛,理为真谛。事谓阴界入,理谓十六圣谛,即所谓数部三藏之事理二谛也。但《义章》又言此宗说诸法各有体性。(安澄书卷一,解《中论疏》地论师四宗说,乃谓毗昙宗言“法无自性”云云。但毗昙是一切有部。一切有者即言一切诸法皆有自性。安澄之言误)是不主张法无自性,与不空假名宗不相合也。

“空假名”宗,又称为“案苽义”。(又名“空有宗”或“空有二谛义”。有,谓假名)《大乘玄论》卷一云:

第二空假名,谓此世谛举体不可得,若作假有观,举体世谛;作无观之,举体是真谛。如水中案:,(原作“瓜”,下同)手举:令体出,是世谛;手案:令体没,是真谛。(《四论玄义》卷五,《三论略章》,均有此文而较略)

此宗持诸法假名而有,是俗谛。然体性不可得,故无,是真谛。以俗真相对,而解有无,此义于《成实论》中所常见。如曰:“说四大,四大所因成者,四大假名故有。”(《色名品》)“故佛于假名中,以四大为喻,故是四大义”。(《明本宗品》)“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灭法心品》)“如经中说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老死诸苦集灭。以此语故,知五阴亦第一义,(真谛)故空”。(《灭法心品》)此均以法假名有,而第一义则空。查《成实》此意,乃主分析空,即言诸法因缘所成,若分析诸缘求之,则体不可得,故空。如吉藏《二谛义》卷上云:(www.xing528.com)

次《成论》……明诸法有,为世谛。折(应作“析”,下同)法空,为第一义谛。

故吉藏《中论疏》云:

空假名者,一切诸法,众缘所成,是故有体,名为世谛。折缘求之,都不可得,名为真谛。晚人名之为案(原作安):二谛。:沉为真,:浮为俗。难曰,前有假法,然后空之,还同缘会,故有“推散即无”之过也。

缘会者,指晋于道邃之缘会宗。(已见前第九章。安澄引《山门玄义》,谓于道邃、支道林均“空有宗”,旧名此师为案□义云云,谓支道林属此宗实误)因缘假有,推散即无,是则假有时非无,而无时非有。故后人斥为案苽义。《中论疏记》云:

均正《玄义》第三云,《山门》等目名“空有二谛”,为案:二谛。明:没之时,举体并没。若出之之时,举体并出。出时无没,没时无出。何异明(原作“时”)空之时无纤毫之有,明有之时无纤毫(原夺“纤”)之空。

夫谓俗谛假有,真谛空无。分谈二谛,是不知相即义。周颙与张融论佛道优劣,仅许道家“知有”、“知无”,而不能“尽有”、“尽无”。盖只许《老子》属于第二宗。其致张书有曰:

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知俗谛为有)无之为无,人识其无。(知真谛为无)老之署有题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世俗之谈不出前二宗,而老子为最高)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佛义又在老子之上)

周颙以后,三论宗师谓开善二谛义,亦为空假名。《大乘玄论》卷一曰:“空假者,开善等用。”开善亦号为《成论》大师也。其说散见于三论宗旧籍,且多评其为分理为二。如《玄论》卷二,明三种中道,而谓开善义为真俗合中道。并引开善《义疏》(此乃安城寺开公、安乐寺远子代作,十四卷,吉藏未言其为何经义疏,但据其前文有成实中道云云,此乃《成论疏》)语曰:

二谛中道云何谈物耶?以诸法起者,未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有则此有是妄有。以其空,故是俗也。虚体即无相,无相即真也。真谛非有非无而无也。以其非妄有,故俗虽非无,非无而有。以其假有故也。与物举体即真,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俗一中道也。真谛无相,故非有非无真谛中道也。俗谛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参看均正《玄义》五,《明中道》条)

智藏言有三种中道。俗谛体虚,而是妄有。(妄有故非无而有,亦即假有)真谛无相,而非妄有。(故曰非无而无也)体虚是妄,无相非妄,二谛相对,于是合则有真俗一中道。分则有真谛中道,与俗谛中道。而谓虚是俗理,无相是真理。既为二理,即是二物。(此吉藏破开善语)不知中道即“一如”义,即“相即”义。必须真而不逆俗,非去有(假名)而存空(实相)。如言“举体即真”,则似去有而存空。言“举体即俗”,则顺俗而逆真。故犹之苽沉举体没,苽浮举体出也。

智藏所谓真俗一中道者,乃谓二谛一体。一体乃言相即。(《玄论》卷一,《玄义》卷五)周颙之论,亦明二谛以中道为体。(《二谛义》卷下)吉藏谓三论师自始即用此义。(《玄论》一论谛体及《二谛义》下)故吉藏又曾谓开善用假名空义。如《二谛义》下曰:

次周颙明三宗二谛,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野城寺光大法师(未详),用假空义。开善亦用,用中最不得意者。(吉藏《玄论》一,《二谛义》下,均谓开善曾闻《山门义》,然得语不得意)

因开善与山门用语相同,而义实相异。故吉藏屡辩之。(《二谛义》下,破之尤详)兹就二事,以明其义。一问曰,若用中道为体,则中道为是二摄,为是二谛外物。答曰,开善明二谛摄法尽。(庄严则明佛果涅槃出二谛外,此见《二谛义》卷下)中道终是一无名无相,还是二谛摄。(上见《玄论》一,明谛体)因此中道如是真则非俗。(俗则非真)是亦即真谛为体。如真谛为体,则真俗相对而失中道。(此见《二谛义》下)二开善序云,谛者一真不二之极理。此似指谛为理。谛如为理,则俗理非真。真理非俗,是仍为二理。不知二谛实是教,因对二见根深之众设此教。故二谛乃以表不二之理。如指指月,意不在指,意令得月。(此见《二谛义》下)因其是教,故唯一实谛,方便说二。如唯一乘,方便说三。(此见《玄论》一)故开善虽言相即,而实分真俗有无为二,亦如《老子》虽“知有”、“知无”,而仍终是案苽义也。

按吉藏《中论疏》释《三宗论》,谓晚人名不空假名为鼠喽栗,空假名为案苽。安澄《疏记》释曰:“晚人者,僧诠师也。”又澄引均正《玄义》第三云,山门等目名空有二谛(指空假名),而谓山门亦指僧诠。(亦见《疏记》)又澄引《山门玄义》(据安澄所言,《山门玄义》似即兴皇法朗所作)云,旧i空假名为案苽义。则摄山诸师,僧诠道朗,尝引《三宗》而加批判。安澄《疏记》中并有曰:

问均正《玄义》以周颙为不空二谛(安澄曾引均正谓“不空假名即周颙义”云云),今何名假名空耶(何以名周颙义为假名空)?答有人传云,均正《玄义》约未了时义而言。今约已了时义而言。“今”谓准《山门玄义》,释显亮师名为不空假名义,于法邃名为空假名。周氏名为假名空,此得理说,故以为第三也。

此言周氏之前二宗为未了时义。第三宗为得理,为已了。亦可见周氏之论,由浅入深,而以第三宗假名空为佛家之正义也。

“假名空”乃持业释。假名故空。空故假名。空假相即,乃周颙之所以难前二宗。第一宗法自性空,犹存假有,故失相即。第二宗空则无相,假则妄有,析而为二,亦失相即。又空假相即,乃周颙之所以黜老氏。张融致周书有曰:

法性虽以即色图空。(佛教)虚无诚乃有外张义。(老子)

张少子意谓佛家法性即色是空,体用一如。老子诚于“有”外别张无义。(义者,宗也。谓老氏未明言体用不离,似于有外另张无之宗极也)二者诚有差别。但少子又谓老氏非不知即色即空。不过人情恒滞于有,故且不先言即色,而渐因有以尽无。故其书又曰:

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今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及物有潜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

周之答书有曰:

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更恐有不及于即色,容自托于能藏。

其意直以为老氏之藏即色,乃因未悟于即色即空,即体即用。故托言能藏,以自讳饰。而

佛教之所以义夺群情,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

即色非有,则不外有,亦不外无。(周氏曰老氏之神地悠悠,自悠悠于有外)有无相即,故体性尽无,而亦尽有。(尽者,完也,备也)固非仅于有则知其为有,无则识其为无也。故周氏复书又有曰:

尽有尽无,非极莫备。(至极之体,并尽有无。即于尽有,并亦尽无)知无知有,吾许其道家。唯非有非无之一地,道言不及耳。(并尽有无,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三宗所蕴。(此谓第三宗乃言非有非无)傥瞻余虑,唯足下其盼之。

由此言之,周氏之第三宗,谓诸法非有非无,不存空以遣有,亦非坏假以显实,盖即僧肇之学。故吉藏《中论疏》云:

第三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大意云,假名宛然,即是空也。寻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不真空论》。《论》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如何而物。”肇公云:“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论》也。

僧肇所谓之不真空,亦持业释。不真故空,空故不真,周颙之“假名空”一语,与之同义。故《大乘玄论》曰:

假空者……虽空而宛然假,虽假而宛然空,空有无碍。

空有无碍,故非有非无,而不偏于有,不偏于无。故《中论疏》又曰:

大朗法师师周颙二谛,其人著《三宗论》云,佛所以立二谛者,以诸法具空有二所以不偏,故名中道。

此所言虽简略不显豁,然证之上来所言,则相即故不偏,是亦中道义,故二谛以中道为体也。

推周氏之意,本性空寂,无名无著。世人著有,固为有失。若人著无,亦未为得。惟释迦究竟义,乃无所著,乃为大圣。其致张少子书有曰:

但纷纷横沸,皆由著有。迕道沦俗,兹焉是患。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有性不明,虽则巨蔽。然违谁尚静,涉累实微。是道家之所以有裨弘教,前白所谓“黄老实雄”者也。王、何旧说,皆云老不及圣,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宗矣。

据此则老氏矫有,因崇空无(佛家则言空以遣有,非去有以存空),虽不及圣,而有裨世道。然则周颙作论,对于前二宗,当亦非完全抹杀,而有所称许。然体用兼备,则只许第三宗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