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三论复兴之主角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三论复兴之主角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颙、梁武与摄山僧三论复兴之主角,为摄山诸师。僧朗之师,名法度。所以梁武异诸法师,称为“制旨义”也。周颙受学,作《三宗论》,事颇可疑。周氏在蜀在京,当与友善。又法度与法绍并称为北山二圣。(周原与绍善,亦见《僧传》。而周之与度,即有交游。梁武帝得朗义作疏,则或有其事,而不免夸大。正梁武遣僧十人从朗受学之时。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三论复兴之主角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

三论复兴之主角,为摄山诸师。三论之盛,在兴皇法朗之时。法朗之师为僧诠。僧诠之师,实为僧朗。僧朗之师,名法度。法度为黄龙人。江南人士谓燕为黄龙。僧朗为辽东人,二人故乡盖相接近也。南齐明征君遁迹摄山,刊木驾峰,?草开径,披拂榛梗,结构茅茨。(语见江总持《栖霞寺碑》)法度南游,征君相与友善。将亡舍宅,请度居之。是曰栖霞寺。按当时有三法度。一何园寺法度,见于《高僧传·慧隆传》。一伪魏法度,见于道宣《僧传·道登传》。谓登学于彭城僧渊,后与同学法度北行至洛,此与慧皎载伪魏昙度之事相符,当是一人。(据《名僧传钞·宝唱书》第十七,有伪魏《法度传》)一摄山法度,即僧朗之师也。(《高僧传》有传,亦见《名僧传》第二十二)而度之师不知为何人。度备综众经,而不言以《般若》学见称。江总持碑,谓其“梵行殚苦,法性纯备。”《慧皎传》曰:“时有沙门法绍,业行清苦,誉齐于度,而学解优之。”或度并不以学见知。度信弥陀净土,讲《无量寿经》。有名之摄山无量寿石佛,即为度而凿。故僧朗虽为其弟子,而三论之学,未必出于度。关于僧朗之记载,以《高僧传》为最早。其文曰:

法度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江总持碑谓在建武四年,未知孰是)春秋六十有四。度弟子僧朗,继踵先师,复纲山寺。朗本辽东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论,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今上深见器重,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据此则慧皎作书时,朗犹在世。《高僧传》止于天监十八年。朗之死在此年后。江总持《栖霞寺碑》谓梁武帝敕人受学,在天监十一年。其文曰:

先有名德僧朗法师者,去乡辽水,问道京华。清规挺出,硕学精诣。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指归,弘中道之宗致。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游皇都,将涉三纪。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法师累降征书,确乎不拔。天监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等十僧,诣山咨受三论大义。

栖霞寺创始于南齐永明七年,至天监十一年仅有二十三年。据“将涉三纪”一语,则僧朗南止建业,在立栖霞寺以前。(安澄《中论疏记》,引均正《玄义》第十,言朗原隐山阴会稽,后请至摄山)或在宋末齐初自北来。惟是否偕法度同来,则史阙文,不可妄断。至隋时吉藏章疏中,数次言及僧朗事迹而加详。如《大乘玄论》卷一曰:

摄山高丽朗大师,本是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吴土。住钟山草堂寺,值隐士周颙。周颙因就师学。次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寂十师往山受学。梁武天子得师意,舍本《成论》,依大乘作章疏。开善亦闻此义,得语不得意。

《二谛义》卷下,亦有此一段而较详。其末曰:

梁武(中略)本学《成论》,闻法师在山,乃遣僧正智寂等十人往山学。虽得语言,不精究其意。所以梁武异诸法师,称为“制旨义”也。

《中论疏》卷五曰:(www.xing528.com)

次齐隐士周颙著《三宗论》。(中略)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论》也。

吉藏所传,较梁释慧皎、陈江总持加详,而要点有三。(一)周颙从朗受学,因作《三宗论》。(二)梁武帝得其义而作《疏》。并开善亦闻朗义。(三)朗之三论学得之关中。日人境野黄洋于此均有所见(见《支那佛教史讲话》下卷第一章),但推断未全精审。兹分论之。

周颙受学,作《三宗论》,事颇可疑。彦伦虽在钟山西立有隐舍,然实非隐士。其作《三宗论》,正官于建业。时有高昌郡沙门智林者,著《二谛论》。又注《十二门论》、《中论》,服膺空宗。闻将撰《三宗论》,与己意相符。但恐“立异当时,干犯学众。”因“畏讥评”,而欲中辍。因两次作书促之。(第一书略见《隆兴佛教编年》卷五,第二书见《僧传·智林传》,《南齐书·周颙传》。《广弘明集》亦载之)其第二书有曰:

此义旨趣,似非初开。妙音中绝,六十七载。(《南齐书》作六七十载)理高常韵,莫有能传。贫道年二十时,便忝得此义。(中略)窃每欢喜,每与共之。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当法集盛时,能深得斯趣者,本无多人。传过江东,略无其人。贫道捉麈尾以来四十馀年,东西讲说,谬重一时。其馀义统,颇见宗录。唯有此途,白黑无一人得者。(中略)檀越天机发绪,独创方寸。非意此者,猥来入耳。且欣且慰,实无以况。

周氏三宗义之来源,难可推知。然(一)山阴慧基,亦善《般若》。(《小品金刚》)周为剡令时,请讲说。(二)沙门玄畅,善于三论,为学者之宗。周氏在蜀在京,当与友善。(畅曾游建业及蜀中)畅死后并为之制碑文。(上均见《高僧传》)据此则早习闻《般若》三论,固不必其三宗之义即出于僧朗也。又法度与法绍并称为北山二圣。俱为齐竟陵王等所重。而绍又居于山茨精舍。山茨精舍者,即周颙就雷次宗旧宅所立之隐舍也。(周原与绍善,亦见《僧传》。《南齐书》谓休沐日常往山住)据此则与度或有交游也。吉藏谓僧朗授周氏以其所学,乃在草堂寺,此亦即山茨也。惟智林书中,不但言此义(即《三宗论》义)“江左罕传”,且称其义出于“独创”。而周之与度,即有交游。然不闻度善三论。则《三宗》之义,似不即出于法度也。又《三宗论》不知出于何时。(《广弘明集》所载智林致书云,请写论本,赍之西还。则论作于林西去前不久)按智林于宋明帝时至京师,周颙当时即亲近宿直。智林后还高昌,卒于齐永明五年。如《三宗论》作于永明中,僧朗当至建业不久。如在宋明帝时,则僧朗应犹未南来也。(《高僧传》谓法度于宋末至京师。《法华玄义释签》谓朗齐建武来江南)因此周氏之义,似不出于僧朗也。

梁武帝得朗义作疏,则或有其事,而不免夸大。盖武帝曾注解《大品经》。所谓《疏》当即此。《祐录》载其《序》曰:

朕以听览余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云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此外或据关河旧义,或依先达故语,时复间出,以相显发。若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

《大品经注》作于天监十一年。(《广弘明集》陆云《御讲玻若经序》)正梁武遣僧十人从朗受学之时。而参赞之灵根寺慧令、江总持《碑》谓为十人之一。故所谓“关河旧说”,或即得之于僧朗。盖吉藏屡言其宗之学承关河旧说,而智林书中则谓江南殊少传者。(按陈慧达《肇论序》云,“达留连讲肆二十余年,未睹斯论”,可知陈世关河旧说,亦少传人)梁武帝作《疏》时,智林周颙均已死,亦未闻别有精研关河旧说之人,则谓其所采,得之于僧朗,似乎近理。但梁武早重《涅槃》,于《成实论》未闻研求。(仅《续传·法泰传》言其“崇大论,玩《成实》”,似不可信)惟大同年中曾敕智藏讲《成实》(见《续传·智藏传》,当在大同年中。《大乘玄论》卷二,谓武帝敕开善作《义疏》,当即在此次讲席,令作疏。又简文帝在武帝时,为僧作《成实论疏序》),则亦似无舍《成实》之事。至若开善与摄山僧朗为同辈,《续僧传》叙其学历甚详,未言其曾闻朗之义。则吉藏言武帝舍《成论》,开善闻朗义,均故为夸大之辞。

至谓僧朗得三论之学于关中,则有可疑。而后人误以河西道朗、辽东僧朗为一人。(日本僧人所述三论宗传授史有此误解)或且谓此学得之于敦煌之昙庆法师。(日人安澄《中论疏记》)因谓关河者,乃关中与河西(亦安澄说),则为谬见。盖关河一语,本指关中。(如《宋书·武帝纪》:“奉辞西旆,有事关河。”《范泰传》:“关河根本既摇。”《南齐书·王融求自试启》:“汉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复入关河。”均可证)关河旧说,即罗什及其弟子肇影诸公之学。僧朗于齐梁之际,复兴三论。其远凭古说,理无可疑。但系得之师传,抑仅就旧籍抉择发明,则不可考。智林致周颙书中,谓关中旧有此义,后妙音中绝。则朗即有师授,不必即在关中。然吉藏屡次申言僧朗之学得自关中,并言梁武帝舍弃《成论》,而开善亦闻此义,则疑别有用意。此不可不先明乎摄山三论之发达,及其与《成实》学者之争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