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甲)注疏的先后及地点的比较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甲)注疏的先后及地点的比较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注疏佛典译本,或卷帙太多,研读不易,或意义深奥,或译文隐晦,了解甚艰。而研究注疏出世之先后,地点之不同,尤可了然其嬗递之状况。北朝尚质,重行为,故注疏较少。注疏之大部分,想均如此。盖或只明事数(文疏),或略释大义(义疏)。然吾人若比较魏晋南北朝注疏前后繁简之分别,或庶几近之。注疏原不必均用科分。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甲)注疏的先后及地点的比较

(甲)注疏

佛典译本,或卷帙太多,研读不易,或意义深奥,或译文隐晦,了解甚艰。不藉注疏,普通人士曷能通达?道安以前,虽有注经,然注疏创始,用功最勤影响甚大者,仍推晋之道安。《高僧传》曰:“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安公而后,注疏益多。遂为中土佛教典籍之要项矣。盖我国佛法地域时代上之亦变迁,要当于撰述中见之。而研究注疏出世之先后,地点之不同,尤可了然其嬗递之状况。以地言之,则南朝尚文,重思想,故注疏较多。北朝尚质,重行为,故注疏较少。以时言之,则虽根源于翻译,然亦视中国学者兴趣及致力之所在。故魏晋二代,《老》、《庄》教行,而《般若》大兴。什公之世,又崇《三论》。至若《成实》,其晚年所译,明为小乘,乃《成论》反畅行于齐梁,《三论》直至陈隋乃得再兴。学者如能考群经注疏之内容及其多寡,而明其变迁之故,则全部中国佛教史可以窥知也。

注疏之作,繁简不同,宗趣各别。约略言之:

(一)则随文释义,谓之曰注,此即普通之所谓章句。(分散插入本文下者为子注,子注之所由生,已见前说)康僧会《安般经序》曰:“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僧睿《思益经序》云:“予与道恒谬当传写之任,辄复疏其言,记其事(指什公所言),以贻后来之贤。”未详作者之《杂心序》云:“余不以暗短,厕在二集(宋元嘉三年及八年译《杂心》,共前后二次)之末,取记所闻,以训章句。”此皆受师口义,随文作释,乃注疏最重要之一种。因其多存大师(如什公)宗旨,而且其说原出西土也。道安《人本欲生经序》云:“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此注现存,欲知古注体裁,可以参看)其《安般经序》云:“魏初康会为之注义,义或隐而未显者,安窃不自量,为解其下。”《道地经序》曰:“寻章察句,造以训传。”又曰:“故作章句,申己丹赤。”此则个人研寻所得,取作为注。注疏之大部分,想均如此。

(二)则明经大义,不必逐句释文。道朗《涅槃序》云:“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窥其弘要者哉!”僧睿《中论序》云:“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又其《十二门论序》云:“敢以钝辞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义,题之于首。”按竺道生《法华疏》,先出经名,次言经分三段,首十三品明三因为一因,次八品辨三果,末六品均三人为一人。分段者,犹道朗所言“标位”也。道生之疏,仅摘取经文,明其大致。此则似道朗所言之“叙宗格”也。后来僧人所作叙经大意(如吉藏《大品游意》等),均出于此。又道生疏,各品之首,类说明本品宗旨并其得名之由。如《药草喻品》云:“圣教沾神则烦恼病愈,故寄药草以目品焉。”《寿量品》云:“今祛其斯滞,假长寿遣之,故目此品名为寿量。”《属累品》云:“以理深事大,要□□惣为是义,故立品耳。”此则僧睿所谓之“目品义”,乃谓就题目诸品之义加以叙释。此与全经之序立意相同。盖经序乃说全书宗致,目品乃说一品大意也。除上二类,尚有经之音义。此于南北朝时未见存书。又晋道慈因《中阿含》前后译名不同,恐其违本。“故诸改名者,皆钞出注下,新旧两存,别为一卷,与目录相连。”(见经序)此亦可另入一类也。

大凡释章句之注疏(此为文疏之始),其文较繁。出大意之注疏(此为义疏之始),其文必简。故《人本欲生经》本只一卷,而注亦有一卷。罗什《法华》原有七卷,而道生《疏》则只二卷。前者释文而繁,后者谈义而略故也。又魏晋之世,注疏较简。盖或只明事数(文疏),或略释大义(义疏)。如陆澄《法论》所收之支道林《本业略例》及《道林旨归》等,均卷数不多,当只述义旨,非如后来之详疏广解。盖当时玄学盛行,主言简意约,故所作书类卷帙不多。及其后译品日多,口义愈繁。于是事数则分门别类,详其同异,而义旨广选群家,作为集解。于是注疏则纯为经师之学,详其异同,由此而启隋唐章疏之广博。《隋书·儒林传》曰:“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按佛经注疏,今未能以南北详相比较。(相传魏刘谦之作《华严疏》六百卷,此乃南方所绝无)然吾人若比较魏晋南北朝注疏前后繁简之分别,或庶几近之。而儒经南北之不同,固亦由于南承魏晋玄学而北接汉代学术也。

注疏原不必均用科分。吉藏《法华义疏》云:

如天亲解《涅槃》有七分(详见世亲菩萨《涅槃论》,亦名《长寿偈论》,魏沙门达磨菩提译),龙树释《般若》无章门,盖是天竺论师开不开之二类也。河西制《涅槃》疏为五门(上文引河西道朗《涅槃序》所谓之“标位”,即指此五门),道融《新法华》类为九辙(融因号九辙法师。详见《法华文句记》。但误融为僧睿)。至如集解《净名》之说(即现存之《维摩疏》),撰注《法华》之文,但析其玄微,又不预科起尽。盖是震旦诸师开不开两类也。

震旦诸师开分科门,实始于释道安。而道安则称“科分”为“起尽”。按智者《仁王疏》云:

道安别置序、正、流通。

良贲《仁王疏》云:(www.xing528.com)

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故至今巨唐,慈恩三藏译《佛地论》,亲光菩萨释《佛地经》,科判彼经,以为三分。然则东夏西天,处虽悬旷,圣心潜契,妙旨冥符。

宗密《盂兰盆经疏》云:

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古今同遵。

吉藏《仁王疏》云:

然诸佛说经,本无章段。始自道安法师,分此经为三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序说者,由序义,说经之由序也。正说者,不偏义,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布义,通者不壅义,欲使法音远布无壅也。(下略)

道安原义虽不必与吉藏所传相同。但科分之事,实始于道安,而其所分为三分。按道安注疏中《放光般若起尽解》一卷。《法华文句记》有云:“起尽者,章之始末也。”可见起尽者,即后人所谓之科段也。《放光起尽解》已佚,其分章不详。但《放光经》原有二十卷,而《起尽解》只一卷,可见其科分必不繁。或其书科分大段即用三分法也。(梁《法华义记》谓经无大小,例分序、正、流通三段,并详叙此经三段之“文句起尽”,亦可见起尽为科分之别名。隋慧远《涅槃义记》称“起尽”

为“终始”,亦言诸人多用三分。《胜宝窟》则称科段为分齐)

科分经文,至刘宋而益盛,其详情不可知。然其最知名之人,为释法瑶。北宋释岳净《科金刚]序》曰:“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闻也。吾祖章安作疏,益详”,云云。《大经》者,指《涅槃》。章安灌顶有《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又唐湛然《再治章安涅槃疏》卷一云,“分章段起小山瑶、关内凭,因兹成则”,云云。由此可见法瑶曾为《涅槃》分科段。又《法华文句》上云:“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馀品各有处分。(详见北魏译《法华经优婆提舍》)昔河西凭(即关内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又曰:“齐中兴印、小山瑶,从庐山龙师受经,分文同。”湛然《文句记》云:“江东(原作等)瑶,即吴兴小山寺。”则法瑶于《法华》亦曾科分章段也。(又据吉藏《百论疏》,谓瑶采用凭法师之释。则瑶与凭在《涅槃》、《法华》及《百论》所见均有相同,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也。又按法瑶《涅槃》、《法华》章疏颇为后称述,《胜宝窟》上云:“末代相承,多开章门,以其章门,示经起尽。”瑶亦有《胜疏》,或亦曾分章门也)又按《僧传·僧印传》云,“后进往庐山,从慧龙谘受《法华》,龙亦当时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云云。小山瑶当与龙同时,而接受其《法华》者。智=《文句》卷一,吉藏《义疏》卷一,均述及僧印之说,则法瑶之科分,颇可由此推得。又吉藏《法华玄论》一云,光宅受经于中兴印法师,印从庐山慧龙学《法华》。又湛然《文句记》云,“读光宅法云疏,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叠”,此所谓光宅转细也。

梁光宅寺法云法师《法华经疏》现存。《疏》实其门下所记,非光宅所作,共八卷。其释甚详细,取与道生之二卷《疏》相较,繁简悬殊,具见注疏前后之不同。至若科判,则亦是愈后者分愈密。《金刚般若经》文本少,而相传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明宗泐注解谓其破碎)即魏菩提流支亦分为十二。(吉藏疏谓其穿凿)而晋朝道安为《放光般若》二十卷作《起尽解》只一卷。亦可见后来注经之密,而佛教义学颇转而为经师之学也。(注疏目录,散见于伊藤义贤《支那佛教正史》,兹不详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