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造像
北朝法雨之普及,人民崇福之热烈,可于造像一事见之。北朝造像,以龙门云冈为最大。而在北齐幼帝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即所谓天龙山造像,亦均与伊阙武州齐名。此皆竭国家之力,惨淡经营。其时人民立塔造像,风尚普遍。经晚近所发现者,所在皆有。其宗旨自在求福田利益:或愿证菩提,希能成佛;或冀生安乐土,崇拜佛陀;或求生兜率,得见慈氏(弥勒)。或于事先预求饶益;或于事后还报前愿(《镇池寺李磨侯造像记》)。或愿生者富贵(《边定定造像题字》);或愿出征平安(《北海王无祥题记》、《尼法光题记》等);或愿病患除灭(《比丘惠鉴题记》);以至因“身常瘦弱,夙宵喑喑”,而雕造七佛徒众(《僧渊造像记》)。或一人发心,独建功德;或多人共同营造,于是题名,有自数人至数十人,乃至百馀人者。(参看叶昌炽《语石》)在已通行金石书所载造像记,已称极多。至于近今发现而未著录者,尤不知凡几。若能搜齐其文,研求其造像之性质(如弥勒弥陀等崇拜,年代上及地域上之分布等),则于北朝宗教之了解所得必不小也。今仅录王昶《金石萃编》北朝造像诸碑总论于下:(www.xing528.com)
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陀、弥勒及观音、势至为多。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石窟,或造佛堪(或作龛,或作?),或造浮图。其初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其形模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或称一区(或作1,或作躯),或称一堪,其后乃称一铺。造像必有记(记后或有铭颂),记后题名。昶所得拓本,计自北魏至隋,约百余种。则其余之散轶寺庙塔院者,当不可胜记也。尝推其故。盖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荡。继分十六国,沿及南北朝魏齐周隋,以迨唐初,稍见平定。旋经天宝安史之乱,干戈扰攘。民生其间,荡析离居,迄无宁宇。几有“尚寐无讹”“不如无生”之叹。而释氏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升兜率天宫之说诱之。故愚夫愚妇,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来,浸成风俗。释氏谓弥陀为西方教主,观音势至又能率念佛人归于净土,而释迦先说此经,弥勒则当来次补佛处。故造像率不外此。综观造像诸记,其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以至来生,愿望甚赊。其余鄙俚不经,为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伤乱离而想太平,迫于不得已,而不暇计其妄诞者。仁人君子,阅此所当恻然念之,不应遽为斥詈也。考造像之人官职姓氏地名有足资考证者,悉已分疏本条。其称谓之无关典实,而散见各碑者,今更汇录于此。凡造像之人,自称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优婆塞、优婆夷。凡出资造像者,曰像主、副像主、东西南北四面像主、发心主、都开光明主、光明主、天宫主、南面北面上堪中堪像主、檀越主、大像主、释迦像主、开明像主、弥勒像主、弥勒开明主、观世音像主、无量寿佛主、都大檀越、都像主、像斋主、左右葙斋主。造塔者曰塔主。造钟者曰钟主。造浮图者曰东面西面南面浮图主。造灯者曰登(同灯)主、登明主、世石主(未详)。劝化者曰化主、教化主、东西南北面化主、左右葙化主、都化主、大都化主、大化主、都录主、坐主、高坐主。邑中助缘者曰邑主、大都邑主、都邑主、东西面邑主、邑子、邑师、邑正、左右葙邑正、邑老、邑2(疑同胥)、邑3(疑同,亦同胥)、邑4(疑同,亦即胥)、邑政(疑同正)、邑义、邑日(未详)、都邑、忠正、邑中正、邑长、乡正、邑平正、乡党治律(并未详)。其寺职之称曰和上、比丘、比丘尼、都维那、维那、典录、典坐、香火、沙弥、门师、都邑维那、邑维那、行维那、左右葙维那、左右葙香火。其名目之繁如此。撮其大凡,以广异闻。而造像题记之梗概备于此矣。入唐以后,不复赘论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