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佛教
陈氏一代,首以中国多故,南京僧寺诛焚略尽,帝王人民虽略事修复,然当仍不如梁时之盛。帝王奖挹名僧常有所闻,其行事仍祖梁武之遗规。永定三年五月辛酉陈武帝幸大庄严寺舍身。壬戌群臣表请还宫。十二月甲子又幸同寺,设无碍大会,舍乘舆法物。群臣备法驾奉迎,即日还宫。陈后主即位之年,亦在弘法寺舍身。是均效法梁武帝故事。至于高僧,亦因朝祚短促(仅三十三年),又值乱世,多湮没不彰。(参看《续传·义解篇论》)然陈世法朗之《三论》,真谛之《摄论》,以及智者大师之立教,均与隋唐思想有极重要之关系焉。
晋宋以来,僧徒多擅文辞,旁通世典。士大夫亦兼习佛理。又因僧寺清幽,尤为其游观倡和之地。因而文人学士,首已在文字上结不解因缘。一方文字之取材,辟有甚广大之新领域。读支道林、谢灵运之诗文,可以概见,无须烦言。一方文字之体裁,因玄学佛学之争辩,而多有说理之文。读《弘明集》所载,可以知其与《文选》之性质大异。而梵音学与中国声韵之关系,其影响及于文字,则又可谓为无意中之收获也。南朝文人之与佛教有密切关系者,自谢、颜以下,几不可胜述。梁刘勰早孤,依沙门——,与之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后出家,改名慧地。(《梁书》本传)又虞孝敬学周内外,受命撰《内典博典》三十卷,并著《高僧传》六卷。后出家,更名道命。(《续传·僧伽婆罗传》。《珠林》一百作慧命)此以文人信佛而终出家者也。至若虽未出家而奉法虔敬,如周颙、王筠、沈约、江淹等各有文载《广弘明集》中,则实代表士大夫之风尚,非三数人所独有之信仰也。
即在陈代,此风未替。徐陵崇信释教,经论多所精解。后主在东宫,陵为讲《大品》。义学名僧,群集讲筵。(《陈书》本传)江总自叙,谓弱岁归心释教,年二十余入钟山就灵曜寺则法师受菩萨戒。暮齿官陈,与摄山布上人游款。(《陈书》本传)姚察幼从钟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及官陈,禄俸皆舍寺起造,并为禅师树碑文,甚遒丽。察谙内典,所撰众塔及众僧文章,以绮密见称。(《陈书》本传)原夫文人与僧徒之投契,当时并不只在文字之因缘,而尤在义理上之结合。徐孝穆钦仰天台智=,江总持尊重兴皇法朗,均于其学问上有所心折。(此外有孙7、傅8之于“三论”,毛喜之于“天台”,其事亦同)
所谓义理上之结合者,仍延袭晋以来玄谈之性质。盖梁武之世,三玄复盛,陈世犹然。马枢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教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服,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析,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陈书》本传)庾承先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玄经释典,靡不该悉。梁鄱阳忠烈王令讲《老子》,远近名僧,咸来赴集,论难蜂起,异端竞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闻。(《南史》七十六)齐周颙善谈论。其子舍尤精义理。舍之弟子弘正为当时玄宗之袖领。《陈书》二十四曰:(www.xing528.com)
元帝尝著《金楼子》,曰:“余于诸僧重招提琰法师,隐士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转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
《颜氏家训》叙梁陈玄学有曰:
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
弘正十岁通《老子》、《周易》。伯父舍与谈,深异之。智藏法师于开善寺讲说,门徒数百,弘正年少未知名,著红锦绞髻,踞门而听,众人蔑之,不谴也。既而乘间进难,举坐尽倾。法师疑非世人,觇知大相赏狎。弘正特善玄言,尤精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本传)弘正有弟子张讥,亦善谈名理。著作中有《周易义》、《老子义》、《庄子义》等,又有《玄部通义》十二卷,《游玄桂林》二十四卷。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陈书》本传)夫当世士大夫之学,不似晋代之偏重老、庄而兼弘儒术。僧人之学亦非仅宗《般若》,并通诸多经论。然其执麈尾(《陈书》谓陈后主折枝与张讥代麈尾。《续传》谓陈僧宝琼,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以谈理游玄(支道林作《即色游玄论》,张讥撰《游玄桂林》),则固支道林以至张讥世风之所同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